语文教学中对话论述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12 点赞:3612 浏览:108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进程”。也就是说,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进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介入,意味着同等对话。所以,新课程中又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同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同等中的首席”,传统作用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是多向的生活作用和生命价值的交流,是生命主体间言语与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对话教学转变了传统阅读过程的单向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联系,意味着学生心态的、同等联系中交流,会达到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所以,对话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顺应了开放教学的需要,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进展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于漪老师曾在《拨动学生的心弦》一文中说:“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而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有一些不良的倾向。媚俗庸俗之风日渐盛行,戏说大话之相粉墨登场。当新课标中“对话”、“同等”、“尊重个性”等理念被误解曲解时,语文课堂也蜕化为粗俗的表演赛,成为嬉笑的游戏堂。居然出现了如此荒唐的解读:朱自清《背影》中的老父亲是由于懒得走路才以铁轨爬过去的,还被“红袖章”捉住罚了款;鲁迅《一件小事》中的车夫,是由于垂涎过路女子的姿色,才特意把她撞倒的。这些就是所谓的“活跃课堂气氛”、“个性阅读”。崇高感已被冲淡,经典日渐流失,高雅越来走越远,白纸黑字的文本越来越模糊。更有媒体的推波助澜,种种戏说,实际是在“肆意歪曲名著,扭曲文化,毁灭文明”。(于漪语)也就是说,充斥那么一种什么都看破看透了什么都“无所谓啦”的痞子味。著名学者钱理群以为:“学校教育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这对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进展的作用绝不可低估,当然,对于已经习惯于快餐阅读的孩子,阅读经典是有一定的障碍与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语文教育要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要给学生一些‘精神的亮色’。也是我们人文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审视中学语文教育》)
鲁迅的《药》中通过“看与被看”的方式,描写了一个思想启蒙者(夏瑜)被启蒙对象(华老栓一家)活活吃掉的残忍悲哀之事,即使身陷囹圄还执着于自己的信念,力图唤起狱卒阿义的觉醒。先烈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和宏图大志却不为世人所理解,想以自己的牺牲唤起被拯救者的知己和醒悟,却被愚昧者视为愚蠢和疯子。鲁迅有意识的把夏瑜刻画成受难基督的形象,当年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也曾遭到芸芸众生的嘲弄,以为他的复活的预言不过是自欺欺人,他们更不理解基督的死是代上帝拯救他们的堕落的灵魂和肉体。因此语文学科需渗透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比如对美好感情的珍视,对未来对人生的希望,对社会、人生、自然的积极态度,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对神圣的人和事的虔诚感,崇高感等等。经典拒绝大话,经典拒绝戏说。
二、情境
鲁迅的名篇《药》的研读进入第三课时“坟场相遇”。前两课时分别为“刑场鉴赏”与“茶馆议药”,以海明威的一句名言“不幸的童年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作为开场白。然后先容鲁迅辛酸的童年,“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天天出入于质铺与药店……”“父亲,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我现在还能听到那时的自己的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是我对父亲的最大的错处。”我平静的朗读先生的文章,学生静悄悄的听,教室中布满了沉寂的空气,可能触动了自己生活经历,有几位女生的眼角红了。“人生终极是一片荒凉的墓地,死亡,药,存活始终环绕在先生的脑海中,坟场中的相遇渗透着人生的无奈和悲凉,同学们,先找出坟场中最触目惊心的景物。”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学生讨论后,最后意见高度统一。最触目的景物是花环,最惊心的乌鸦。花环的讨论比较顺利,而乌鸦却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我不经意的问:“乌鸦在坟场出现,是偶然还是必然,是否别有深义?”以下是学生的讨论。
生1:乌鸦的出现是必然的,清明时节(有学生接下“雨纷纷),天气很冷,古人不是说“寒鸦数点”可见天冷时有有乌鸦很正常。
生2:乌鸦在坟场出现极正常,由于它是不吉祥之鸟,迷信中还有乌鸦吃死人的说法……(有学生插嘴那是,天葬时吃尸体的)
师:这儿的乌鸦不怕天喊地冻,就是为了解馋?
生3:………老师,我看这乌鸦是夏瑜的灵魂,夏瑜被反动派杀了,他的灵魂没死,化做了乌鸦,有人不是死后化做杜鹃吗?越剧中有化蝶呢。
师:越剧化蝶,照你的观点,瑜儿的前身是乌鸦(生笑)
讨论在继续。
生4:这乌鸦可能是革命者的化身,铁铸一般,缩着头,最后像箭一样的飞去了,显得很坚强,这就是革命者。
师:原来乌鸦也有革命与反革命之分。那简直就是神鸦。(生大笑)
生5:我以为乌鸦就是夏瑜,由于母亲不理解儿子,所以乌鸦也就是夏瑜看到了伤心,于是就飞走了。
师:这可为子女离家找到了理由了,父母不理解,马上就离家。(生大笑)
生6:乌鸦就是乌鸦,(生大笑)古文中说古藤老树昏鸦,月落乌啼霜满天。乌鸦出现就是渲染凄冷气氛。
师:有理,乌鸦可以烘托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凉。鲁迅自己说,药结尾很有些鬼气。乌鸦就可以体现鬼气。
三、品味
此刻教室内学生要求发言的热情倍增,很多学生跃跃欲动,我猛的发现有一生高举着手,神情激动,我示意他说。这一说,说出了个大不足。“老师,万一乌鸦不识好歹,飞上坟头,那该怎么办?”这明显是一个极具价值的有爆炸力的提问,当时热闹的场面刹时冷静下来,只有窗外风丝丝做响。讨论陷入了僵局。老师作为阅读教学的组织者,推动教学论文者,我适时的换一个角度:“乌鸦能飞上坟吗?鲁迅会让乌鸦飞上坟头吗?”沉默了整整三四分钟,此刻的沉默是极具价值的思索和探讨。终于有人打破了沉默,一只手举起。一位女生率先说:“假如乌鸦飞上了枝头,那夏四奶奶的愿望岂不是实现了吗?前面老奶奶不是说: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会有报应的,我总觉得‘坑’字很关键,但我又说不清楚。”学生大笑。我顺势问:“实在我们这位同学的眼光可以用敏锐来形容,的确,这个坑字把我们都坑了。”生笑。何为坑?学生讨论,集中意见为“坑”就是欺骗,唆使,诱引。我问他们是谁?“是夏瑜的同党,革命者。”一位学生猛然说。我示意他说完整,此生侃侃而谈,看来思索的已相当成熟:“在母亲的头脑中,儿子自然是自己的好,瑜儿是循分守己的,由于一些革命党人的哄骗欺诱使他变坏,终极走上黑道,所以夏四奶奶讨厌仇恨诅咒他们。”我适时插一句:“那鲁迅对此怎么评论?”“万一乌鸦飞上了坟头,那就是对革命者的否定,鲁迅是同情支持革命的。鲁迅绝不可能这样想,也不可能这样写,所以乌鸦只有飞离,强化了先生对夏四奶奶的否定和讽刺,这是对革命者的理解和尊重。”我情不自禁地为他的出色发言而鼓掌,教室中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才是活动的有灵性的课堂舞台。我趁热打铁,我说:“以乌鸦上,我们看到了浓重的悲凉,革命者的寂寞连自己的母亲也有隔膜,居然为此感到耻辱。夏四奶奶传达了深入心扉的悲哀。花白胡子、红眼睛、康大叔对先驱者的误解和仇视情有可原,最让革命者伤心的是亲人射出的诅咒之箭。革命者的悲凉和群众的愚昧可见一斑,革命任重而道远。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一切我们还真的感谢这只非同平常的乌鸦。”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