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荣辱观

更新时间:2024-03-07 点赞:25346 浏览:11765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专题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荣辱观。以古代荣辱观的形成和发展为“经”,以荣辱观确立、教育和修养的理论逻辑为“纬”,探究古人讨论荣辱观的主要理论依据、分析古人关于荣辱观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意义、荣辱观与社会风气以及与国家治乱、个体德行的关系,如何在社会上确立正确的荣辱观、个体怎样培养知耻心等方面的思想和论述,以期对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荣辱观作比较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全文分导论、六章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导论部分主要包括对基本概念的界定、已有研究述评、研究意义、方法说明等内容。第一章,中国古代荣辱观的发展历程。通过梳理、分析中国从殷周至战争前的古代荣辱观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特点和逻辑规律,大体上将其划分为六个时期:殷周时期是我国古代荣辱观发展的萌芽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荣辱观发展的奠基期;秦汉特别是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荣辱观进一步确立的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荣辱观的整合嬗变期;宋至明中叶是我国古代荣辱观发展的完备和定型期;明中叶至战争时期是中国古代荣辱观的衰落期。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思想家们的荣辱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中的独特意义。第二章,中国古代荣辱观的人性论基础。古人阐释荣辱问题及讨论荣辱观教育和修养的可能性、必要性问题,有其深刻的理论探索,其中尤以关于人性的思考最为直接。这一部分着重阐述了古代思想家们对人性的不同理解和说明,以及由此决定的他们在社会教化、个体修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问题上的主张,和以人性论为基础提出的关于如何树立正确荣辱观的途径、方法等问题上的看法。第三章,治乱在风俗知耻为大端。荣辱观作为一种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价值导向的功能。这部分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古代思想家们关于确立荣辱观与培育良风美俗及如何移风易俗以实现天下长治久安的问题。天下的治乱、社稷的安危,始终是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们思想的中心和议论的要题。中国古人以为|教育论文网|“天下之治乱,系乎风俗”,国家政治与社会风气密切相关:风俗不仅表征社会的荣衰,还在一定意义上决定国家的安危治乱;而“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匡正社会风俗,要从知耻做起。第四章,义以为上明义重公。荣辱观作为一种价值观还表现为价值标准、评价标准,它决定了人们对荣与辱的判别和取舍。中国传统荣辱观把“义”作为分辨是非、善恶、妍媸的根本标准,夸大|教学论文网|“义以为上”。中国古人以为|教育论文网|,“人贵在有义”这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标志,也是人们积极向上、实现道德自觉的条件|教育论文网|。在中国古代道德文化中,“义”是表示适宜、正当、公道的范畴。“义以为上、明义重公”是中国古人选择道德行为的标尺和应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的约束性规范。因此,“义以为上”也就成为古人性|教育论文网|德修养、树立正确荣辱观的原则。第五章,赏誉同轨上行下效。从实际操纵层面研究中国古人关于荣辱观教育的途经和手段的相关思想。主要涉及“赏誉同轨、非诛俱行”和“上行下效、匹夫有责”。德与法是社会的两种基本规范,教化与刑政,在社会治理中有各自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形式。中国古人以为|教育论文网|,形塑良好社会风气,确立正确的荣辱观,柔性的道德教化、社会舆论务求与刚性的刑政赏罚要协调一致。为国从政者的思想行为具有道德上的表率作用,会对民众产生示范影响,倡导为官从政要率先垂范。而且社会治乱及风俗美恶,真正的基础在广大社会成员的个人性|教育论文网|德修养。因此,每个社会成员应从自己做起,担当移风易俗的责任。第六章,荣辱在己知耻近勇。讲求道德自觉,是中国古代道德文化的重要传统。中国古人以为|教育论文网|,只有通过“立成圣成人之志”,“省察责己、慎言慎行”,“知耻近勇、改过迁善”等主要途径,才能树立起知耻心这个立世成人的“大节”。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把立志当作个体修养的第一步,以为|教育论文网|不论自己贫贱或富有,地位尊贵与低下都要以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为志之所向。古代贤哲以为|教育论文网|,人能经常自我反省,时时处处辨察自己思想和言行中的善恶、是非、妍媸,严于自我批评,既是“羞恶之心”的“发见处”,又是操存修养知耻心的基本工夫。中国古人将勇气看作个体的一种基本修养,特别夸大|教学论文网|人应勇于改过迁善。以为|教育论文网|人立下成圣成贤的志向以后,要按照道义标准反求诸己,悔悟、自责于已然的过错,羞恶、自律于未然的不善,则需要勇毅的品德。结束语: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传统美德中国古代荣辱观,产生于剥削阶级时代,其中自然会夹杂一些错谬的、腐朽的内容,也会受到历史发展、人们熟悉水平的制约,会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但中国先哲在荣辱观与社会风气以及国家治乱、个体德行的关系,如何在社会上确立正确的荣辱观、个体怎样培养知耻心等问题上的思考和积累的经验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性工程。只有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在时代的要求中明荣辱之分,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弃耻,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所依托,有所体现,才能形成强大的精神气力|教学论文范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荣辱思想,推陈出新,使当今社会的道德规范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鲜明的历史传承性和民族性。研究和学习古代贤哲在道德建设方面积累的聪明和经验,无疑有助于今天的人们深刻熟悉荣辱观,有助于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关键词】:古代思想史荣辱观社会教育个人修养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3-6Abstract6-15导论15-28一、"荣""耻"、"誉""辱"和"荣辱观"15-19(一)"荣""耻"、"誉""辱"的界定15-18(二)荣辱观的本质规定18-19二、研究概况19-22(一)缺乏系统的分析和阐释21(二)对古代荣辱观形成和发展脉络的研究明显不足21-22(三)对古代荣辱观教育、修养的方法、机制研究不充分22三、研究意义22-24(一)对丰富思想史的内容具有拾遗补缺的重要作用23(二)批判地继续我国思想文化中的优秀遗产,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23-24四、研究方法24-28(一)以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24-25(二)思想史和社会史相统一25(三)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相统一25-26(四)科学分析和价值分析相统一26-28第一章中国古代荣辱观的发展历程28-73第一节殷周时期的荣辱观29-30第二节春秋战国时期的荣辱观30-46一、道家的荣辱观思想32-33二、儒家的荣辱观思想33-40三、墨家的荣辱观思想40-41四、法家的荣辱观思想41-42五、《管子》的荣辱观思想42-44六、《吕氏春秋》中的荣辱观思想44-46第三节秦汉时期的荣辱观46-56一、陆贾、贾谊的荣辱观思想47-48二、《淮南子》中的荣辱观思想48-49三、董仲舒的荣辱观思想49-50四、扬雄的荣辱观思想50-51五、刘向的荣辱观思想51-53六、《盐铁论》中的荣辱观思想53-54七、韩婴的荣辱观思想54八、王充的荣辱观思想54九、王符的荣辱观思想54-55十、荀况的荣辱观思想55-56第四节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荣辱观56-59一、傅玄的荣辱观思想56-57二、葛洪的荣辱观思想57三、《晋书》中的荣辱观思想57-58四、《颜氏家训》中的荣辱观思想58-59五、王通的荣辱观思想59第五节宋至明中叶的荣辱观59-62一、周敦颐的荣辱观思想60-61二、张载的荣辱观思想61三、朱熹的荣辱观思想61-62四、陆九渊的荣辱观思想62第六节明末至战争时期的荣辱观62-73一、王阳明的荣辱观思想63-65二、李贽的荣辱观思想65-66三、吕坤的荣辱观思想66-68四、孙奇逢的荣辱观思想68-69五、黄宗羲的荣辱观思想69六、顾炎武的荣辱观思想69-70七、王夫之的荣辱观思想70-72八、龚自珍的荣辱观思想72-73第二章中国古代荣辱观的人性论基础73-92第一节孔子论"性"与"习"73-74第二节"知己"、"良能"说74-77一、孟子74-75二、陆九渊75-76三、王阳明76-77第三节荀子的"化性起伪"说77-79第四节人性自私论79-80第五节"唯上智与下愚不移"80-83一、董仲舒80-82二、韩愈82-83第六节"天理""人欲"之辩83-87一、张载83-85二、程颢、程颐85-86三、朱熹86-87第七节无善无恶有善有恶论87-90一、王充87-88二、扬雄88-89三、王安石89-90第八节人性自然论90-92第三章治乱在风俗知耻为大端92-122第一节天下之治乱,系乎风俗92-97一、观习俗而治乱之国可知也93-94二、国之是非|教育论文网|在风俗94-97第二节养民知耻移风易俗97-109一、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97-100二、风俗改变,亦可以移易人心100-103三、移风易俗,拯俗之方103-109第三节名正言顺敦俗化民109-122一、人心一趋,可以造成风俗109二、正风敦俗、名正则治109-122第四章义以为上明义重公122-146第一节明辨义利第一要务122-130一、义者,事之宜也122-124二、人禽之别在于有义124-127三、义利之辨意在明善127-130第二节以义为本义以导利130-140一、非利不生义以分之130-133二、重义轻利以义制利133-137三、义利并举以义导利137-140第三节义以为上明义重公140-146一、义以为上141-143二、明义重公143-144三、舍生取义144-146第五章赏誉同轨上行下效146-171第一节赏誉同轨非诛俱行146-164第二节上行下效匹夫有责164-171第六章荣辱在己知耻近勇171-190第一节立成圣成贤之志171-177第二节省察责己谨言慎行177-184一、自省自克177-180二、慎言慎行180-184第三节知耻近勇改过迁善184-190一、知耻近勇184-185二、改过迁善185-190结束语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传统美德190-195参考文献195-205致谢205-206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206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