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重建略谈语文教学中阅读心向重建

更新时间:2024-01-14 点赞:26766 浏览:121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源于:本科www.618jyw.com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其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通过这种能力来提高学生的文化判断、文化审美、文化传承、文化创造的自觉。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尽管花费了无数时间、精力在语文上,却收效甚微。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常常习惯于从智力方面寻找学生学习困难与失败的原因,把对学生的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对其阅读活动的开发,而忽视对阅读心向的挖掘和培养,即往往只重视认知目标的实现,而忽视语文课程本身对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忽视了语文课程传承民族文化、文明的功能。这有悖于语文教学的特征与规律,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阅读心向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阅读离不开阅读心向。良好的阅读心向是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有序进行的条件。缺乏良好的阅读心向,学生阅读时就会缺乏兴趣、情感和意志,良好的阅读心向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情感和坚强的学习意志。

1.浓厚的兴趣是语文学习的动力源

兴趣是指对某种事物所抱有的积极态度和特殊倾向,需要则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当需要得以满足时,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是学习成败的关键。美国的扎拉勒研究了兴趣对语文学习效果的影响。他把学生分成智能组和兴趣组两组。智能组学生的平均智商为120,但对语文阅读与写作均不太感兴趣;兴趣组的平均智商为107,但对阅读和写作均很有兴趣。两组学生在一学期中均必修阅读和写作课程,学期结束时考查结果,兴趣组的总成绩远优于智能组。可见,兴趣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途径有很多,其中学习任务设置的难易度是一个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中等难度的任务往往与个体能力相适应,最容易引发人的兴趣;而过分容易解决的问题则不易激发人的好奇心,太难的问题又会使人望而生畏,驻足不前。只有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任务、问题,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解决问题、成功完成任务的乐趣。学生产生了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就不再觉得学习语文是一种负担,即使遇到困难也会主动去克服,兴趣一旦与意志力相结合就会有无穷的潜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语文学习的心向,唤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渴望与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有益于拓宽知识视野,提升人文素养和人生价值。只有具备正确的语文学习动机,才有可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不断获得满足,从而使课堂学习具有不竭的内在动力。

2.坚强的意志是语文学习的奠基石

意志是人为了实现某种理想或目的,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如果把成功比作大厦,那么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就是人成才成功的基石。爱迪生曾说过:“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坏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任何改变,从而终于克服障碍,达到期望的目的。”原子说的创造者道尔顿说:“如果我有什么成绩的话,那不是我有才能的结果,而是勤奋和毅力的结果。”坚强的意志有助于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它比天资聪明更重要。因为,一切创造、发明和事业的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需要经历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才有可能成功。
语文学习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种艰辛的劳动,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呢?人都是有惰性的,尤其小学生极易受到外界不利因素的干扰,以至于造成“钟摆”现象,丧失学习的方向、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克制自己的与爱好,去做自己不喜欢但又必须做的事,在不断克制中战胜自我,铸就坚强的意志,成就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
阅读心向的内涵很丰富,除上述兴趣、需要、动机、情感、意志之外,对语文学习产生影响的还有性格、气质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都要重视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地位。

二、语文教学中重建阅读心向的策略

任何学习活动都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心向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阅读心向的培养,也就是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兴趣、调节情感、磨炼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优选教学方式:重视体验性

当教学评价侧重于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时,那我们的教学就不能采取僵化的、肢解的方式了。语文教学,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提升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一定的理性,但离不开应有的,要使学生投入其中,感同身受,去爱、去愁、去幸福、去抉择,要充分体验到汉语言文字的美学力量和人文价值,这样的教与学自然其乐无穷了。
因此,我们要积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变教师的“独白”式为“对话”式,变文本的“解剖”式为实践活动的“体验”式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在分享成功和体验中逐步培养意志力。

2.拓展学习内容:立足整体性

语文素养的养成是长期、复杂的过程,仅靠课本上的那几篇课文是无法完成的。要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活动,如诗歌朗诵会、习作演讲会、读书沙龙会、专题辩论赛等。语文学习的大量工夫更应花在课外,课堂教学应该起到引导学生课外的学习、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的作用。拓宽文化视野,丰富文学审美经历,实现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度,在潜移默化中孕育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气质,陶冶审美情操和文化自信。

3.改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

教学评价具有指向(指明教学方向)、检测(衡量教学效果)、诊断(发现存在的问题)、激活(调动师生的积极性)等功能。有什么样的评价思路和方式,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导向和结果。应试思路下的评价方式往往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成为教育行政和领导考核教学效果的唯一手段。在这种评价体系下,课文被分解成一个个零碎的知识点,学生们用学习外语的方式来学习语文,而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侧重知识的记忆,而忽略了素养的培养。教师以分数来评价学生,领导以分数来评价教师,社会以分数来评价学校,因而分数的作用被无限放大,大家只看重结果,只关注智商的高低。实践证明,科学、正确的评价应适应学科特点,有利于教学中师生更好地全面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评价应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不应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方式的转向必然引起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师生真正了解语文学科的特点及学习语文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其对语文的兴趣,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形成,为终身发展奠基。
阅读心向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也逐步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如何更有效地建构学生的阅读心向,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自信,享受到成功的愉悦,还有待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探索。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