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对中对中学生数学不足意识培养深思

更新时间:2024-03-06 点赞:26883 浏览:1213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目前我国中学生的普遍现状是解题能力较强,提问能力相对较差。杨振宁教授认为,这正是中国学生缺少创造性的根本原因所在,这是忽视学生的问题意识造成的。新课程尤其强调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问题意识 创新 提问能力
1672-1578(2013)06-0092-01
在学校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教师有情而学生无情”,“演员笑,观众不笑”的尴尬的教学情景。教师在讲台上声情并茂,讲台下学生无动于衷,激而不发,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甚至有的学生趴在桌子上睡大觉或干自己的事,无视老师的存在。我们也常见到课堂上因某同学回答问题时或因某受某种影响感染而勃发时,教师却无动于衷。教师不善于保护学生热情的火花,为实现教学目标,反而以维护课堂秩序为由扑灭学生的火花。这都是在课堂中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忽视学生的问题意识造成的。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科学的灵魂,是求知和创造的动力。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创新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问题意识作为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创造发明的源泉,探求新知的动力,终身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是现代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对数学教学及造就创新人才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目前我国中学生的普遍现状是解题能力较强,提问能力相对较差。杨振宁教授认为,这正是中国学生缺少创造性的根本原因所在。究其根源,则是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决定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数学计算、推理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致使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不强,创造能力较弱; 教师绝对正确的权威性,学生不敢对教师提出一点疑问; 过重的学习负担,学生疲于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根本无暇问个为什么;过于严密的理论体系,与生活实际严重脱离,使得学习内容狭窄,缺少问题空间。不改变这种现状,学生问题意识以及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只是一句空话。
新课程是伴随着新思维而产生的,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促使学生形成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袁振国先生在《教育最新理念》一文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教育“最大问题是没有问题”。我们的学生乐此不疲的就是善于解答各种问题,却缺少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缺少问题意识必然导致缺乏创新精神。从这些理念中可以看出。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加强对中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成为及待解决的课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当个体活动时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 思维才算真正启动。因此,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思维。体现了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从心理学意义上讲,数学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数学认知活动(数学概念的学习、数学命题的学习、数学技能的形成与问题的解决)中意识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对于这个定义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首先,问题意识的主体是谁?在数学教学中意识达到问题存在,产生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应该是学生。其次,问题意识的产生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即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发展有赖于“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如果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没有能力,没有意识去思考、去发问,那么学生“没有问题”,创新能力“先天不足”也就不言而喻了。第三,学生在数学认知活动中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且具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性和多边性,因此教师和其他学生在其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应有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配合,各自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的双向过程。教师刻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之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问题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主动高效的完成学习活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基本上采取的是注入式教学。启发式和注入式教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能不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提出疑问,寻求正确的答案。注入式教学着重把现有的结论教给学生,不要求学生思考,更不喜欢学生提出问题,只要记住那些结论就可以了。启发式教学则要求学生积极思维、提出疑问,寻求答案,启发式教学不仅是老师提问,而且要能启发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启动学生思维,活跃思想,主动积极地去探求知识的奥秘,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一些西方国家,最具代表性的是“探究发现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探究、发现活动,培养问题意识,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从人才成长的规律与教育实践来看,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大多有好问、多问、深问的思维品质,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同时,他们又在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只有通过解决问题的练习,才能逐渐学会发现、探究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可以这样地说,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必然会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杨世明等. 数学发现的艺术[M].青岛.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
郑毓信.认知科学建构主义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范文www.618jyw.com
与数学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美)贝尔. 中学数学的教与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4]周春荔.数学观与方法论[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张维忠.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