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建构基于建构性学习过程教学实践框架

更新时间:2024-02-14 点赞:12183 浏览:48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建构性学习的内涵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单纯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来丰富、改造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可以看出,与以往将学习看作是学生被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不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建构性学习,即指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以已有知识与经验为基础,并借助其他人(如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和意义的过程。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是建构性学习的核心观念。基于这样的观念,“先前经验”、“问题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被认为是进行建构性学习不可缺少的四大关键要素。其中,先前经验是建构性学习的基础,问题情境是学生进行建构性学习的起点或基点,协作会话是学生建构性学习的具体途径,意义建构的完成则是建构性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建构性学习的视角下,教学不再被认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简单的知识的“授—受”的单向关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问题情境的设计者、学生建构活动组织者与促进者。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下,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建构性学习的过程。那么,教师要如何设计教学过程才能促进学生进行建构性学习呢?我们认为,教师要知道在教学中如何设计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进行建构性学习,首先要知道学生是如何进行建构性学习的。

二、建构性学习过程

可以这样说,建构性学习过程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生究竟是如何进行学习的”这一问题的回答与阐释,从而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相应的指导。那么,建构性学习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总的来说,建构性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即建构性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信息,而是主动地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与假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经验、知识,既不是外在客体信息的简单复制,也不是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认知结构的展现,而是由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它需要满足三个外部条件:(1)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2)具有思考价值和启发性的问题情境;(3)学习共同体。由此,我们将建构性学习过程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学生以先前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二是学生以具有思考价值和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为基点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三是学生以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多向交流为途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1.建构性学习是学生以先前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先前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结构是学生进行建构性学习的重要基础与内部条件。在建构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先前经验对来自客体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与重组,并用现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外部世界或通过同化外部世界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这里所说的先前经验不只是包含过去所学的书本知识,也包括非书本知识;不仅有知识经验,也有日常生活经验。先前经验的各种成分共同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正是各种层面上的先前经验与新知识的相互作用与有效整合,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与深层理解。

2.建构性学习是学生以具有思考价值和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为基点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者提出,“知识是存在于具体的、情境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它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语言符号(如名词术语等),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它只有通过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所理解”。可见,学生要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是离不开一定的源于:大学生论文网www.618jyw.com
问题情境的,一方面,知识的意义存在于具体的情境之中;另一方面,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分析与解读过程和对知识的建构过程是同一过程。那么,是否任何包含相关知识的问题情境都能为学生建构其意义提供相应的基点呢?当然不是。除了需要包含相应的新知识之外,能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供基点的问题情境还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问题情境要具有思考价值,即,问题情境应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应注意保持在“最近发展区”之内;二是问题情境要具有启发性,即,问题情境应具有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与探索的作用。

3.建构性学习是学生以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多向交流为途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所谓学习共同体(或称为‘学习社群’)即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和文化”[3]。由于每个个体的认识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学生个体的认识不进入学习共同体的交往、交流、合作过程,学生个体对知识的完整认识就根本无法建构出来。所以,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下,学生的学习并不是其个体独立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而是学生通过在学习共同体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交流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且,由于学习共同体本身是由多个个体所组成的一个集体,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的交流与影响并不是单向或者双向的,而是相互交叉的,所以是多向的。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完成了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我们说学习共同体的多向交流是学生建构知识的途径。

三、基于建构性学习过程的教学实践框架

依据学生建构性学习的过程,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包括不可缺少的三大部分:(1)帮助学生调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和经验;(2)为学生建构新知识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3)给学生提供在学习共同体中进行充分交流与协作的机会。需要注意的是,这三大部分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的,而且,它们之间也没有固定的顺序,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从整体上将这三部分内容整合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源于:毕业论文理工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