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主体性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主体性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14 点赞:20853 浏览:877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数学教学不仅应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知识,而且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强烈需求,要想方设法地使求知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主体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主体性
1003-2851(2013)-09-0188-01
主体性学习是现代课堂教学的灵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数学教学不仅应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知识,而且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强烈需求,要想方设法地使求知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主体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高中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是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重视对概念、技能、结论的记忆和接受,还必须积极开展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和阅读自学等活动。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起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让学生得到情感体验和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所处于的地位以及应当发挥的作用,将自身视为引导者、组织者,重视对学生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寻数学规律,归纳总结出数学结论。

二、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马克思曾说:“主题性是人的最本质属性。”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轻松、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现代社会的开放、发展要求重视和发展学生的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主体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其具有主体性是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因此,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要创建和谐的数学课堂氛围,教师必须有一个好的心态,带着愉快的心情走进课堂,这是因为教师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影响着学生的心情。应主动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群体之中,尊重学生的情感,理解和信任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要有适当的宽容态度,并及时帮助他们改正和克服。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或发现都要给予肯定,使学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视以及成功的自豪感,这样学生的情绪会不断提高,主体意识会不断增强。

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还得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下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但要从数学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如数学实验,其鲜明、生动、直观的形象和意想不到的结果,往往会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当中,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兴趣,这是促其主体性发展的基础条件。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会的乐趣,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自编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穿插在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等差数列的时候,先给学生出了这样的题目:“有一座塔,高1000层,下面第一层1000块砖,下面第二层999块砖,下面第三层998块砖,每增高一层,就减少一块砖。这座塔一共有多少块砖?”听了这个题目,学生们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跃跃欲试。教师设计教学内容要趣味性强,教学环节可以多变化,使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得到满足。这样一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学习活动才真正成为主体活动。

四、创设问题情境,催生学生主体性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而探究式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有一定的激发条件,因此,探究式教学常采用问题教学法,问题成为教学活动的开端,成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成为教学活动的归宿。设问题情境,是引发学生学习需要的根本策略。适当的问题情境,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自觉调动知识经验、智慧潜能,力使问题获得解决,以满足自尊和成就感的需求。一旦教师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的学习需要,主体性学习就自然而生了。讲授椭圆的概念时,先让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画出了一个椭圆。然后提出问题思考讨论:(1)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2)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3)当细线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 (4)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最后教师再揭示本质,给出定义。这样,学生经过了感性认识——分析思考后,对椭圆定义的实质就会掌握得很好,不会出现忽略椭圆定义中的定长应大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的错误。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得学习者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一员,形成协作学习环境,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主体性意识强烈,从而能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和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学。
总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强调学会学习,才能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