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做起以“点”做起,学会阅读

更新时间:2024-04-11 点赞:11225 浏览:46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的美点、趣点、情点、疑点等往往是文本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兴致陡增的投入之点,也是教学很好的切入之处。语文教学可以从发觉“美点”、寻找“趣点”、体会“情点”、探究“疑点”这几点做起。
关键词:阅读教学;美点;趣点;情点;疑点
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平台,也是阅读教学的主渠道。实践证明,文本的美点、趣点、情点、疑点等往往是文本的重点、难点,也是让学生兴致陡增的投入之点,也是教学很好的切入之处。语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发觉“美点”

新教材选用的许多文章都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贴近生活,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美处之多,有美的文句、美的细节、美的想象、美的构思、美的修辞等。教师应善于发现并引导学生鉴赏美点,从而理解文章主旨。
如,冰心的《荷叶 母亲》中“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多美的想象与构思,如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形象与意境,就易于感受母爱博大无边,伟大无穷,理解母亲就是我们生命中永远为我们遮蔽风雨的人。

二、寻找“趣点”

趣点,往往是课文中最吸引学生眼球的地方。“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正因为有了趣点,才显得跌宕起伏、摇曳生辉。文本的趣点,有童心之趣、形象之趣、巧合之趣、诙谐之趣等,凡此种种,学生的心被作者的笔牵引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趣点,为理解提供动力。
如,沈复的《闲情记趣》中“物外之趣”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开始可不急求深解,先让学生说说文中的“以烟喷蚊,观鹤唳云端;草间观虫斗;鞭打癞蛤蟆”的情景,来体会其情趣,然后再想一想,这几件趣事是真实的吗?是想象之景,进而明白“物外之趣”。

三、体会“情点”

文本的“情点”,往往是矛盾冲突的激化点,作者感情的爆发点,文中人物精神的闪亮点,是读者情为所动的落泪点,是文本的耐读、精华之处。
如,《羚羊木雕》中“我”在父母的重压之下到朋友家讨回木雕掩泪而回时的情感描写;《斑羚飞渡》中老斑羚在整个种群一半牺牲一半生存时,自己毅然走向深渊时的神情描写;《土地的誓言》中“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作者对故乡饱含深情,凝聚着对故乡无比深切的炽痛的热爱及收复故土、解放家乡的坚强决心。

四、探究“疑点”

疑点是思维的火种。“疑点”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由于学生浅层思维及现代观念的影响,不能一下子判断出子丑寅卯来,必心生疑窦。这些疑点常常是文章的重要部分。可让学生认真阅读,发现疑点,也可扣紧疑点“发难”,让学生自由再次阅读析疑、解疑,最后讨论得到合理而清摘自:毕业论文提纲www.618jyw.com
晰的答案,培养其探求真知的好品质。
如,《风筝》第一段中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此处既是疑点,又是重点和难点。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上下文,便可知“惊异”是因为北京竟有人在这样的严冬放起风筝来,“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从结构上说,本句是为了引出下文。
在阅读文本时,若能抓住这些关键点、切入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必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与审美情趣”“发展思维能力,提高理解能力……”从而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阅读中获取更丰富的营养。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定边县第三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