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性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中进展性全员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库

更新时间:2024-04-03 点赞:36459 浏览:16229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积极心理学为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宽阔视野与鲜活动力。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提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三大转型;对建设以积极和发展为核心特质的全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具体构想;并在教育实践中,以建立“高中生三维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为载体,对发展性全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构建、实施与评价,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全员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它强调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即心理学不仅要让那些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发展;更要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普通人,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在青少年研究领域出现了积极青少年发展观(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以下简称“PYD”);这是一种关于青少年发展本质的观点,是从力量建构的视角界定和理解青少年的发展过程,强调青少年自身蕴藏着发展的潜力,认为应该把青少年作为一种资源去培育,而不是作为问题去管理。
青少年积极发展观认为:所有的青少年都具有积极成长和发展的固有能力;青少年生活的良好环境会激活他们积极发展的轨迹;当青少年参与到多重的、“滋养发展”的关系、背景和生态中时,会进一步促进积极发展;所有的青少年都可以从良好环境中获益;社区是青少年积极发展的可行且关键的“运载系统”;青少年是自身发展的主导者和创立促进积极发展的关系、背景、生态和社区的重要资源。
基于积极心理学,特别是积极青少年发展观,从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种种羁绊中出来,我对高中发展性全员心理健康教育做了如下构想:

一、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亟须解决三大转型问题

1.工作重心由“问题解决”转变为“素质发展”

总体目标的实现,要求工作重心必须由“问题解决”转变为“素质发展”。2002年,教育部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但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功能上重“问题解决”、轻“素质发展”;在内容上重学生个体心理问题的防治,轻体积极素质的发展;在工作途径上重个别心理咨询,轻团体心理发展工作。教师常常把学生当作“问题来源”,以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弱点和缺陷当作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学校领导层面也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心育工作的评价标准。正是“问题解决”式的工作重心和价值取向,直接导致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领域,对学生消极层面的过度关注:心理辅导活动课惯于用“问题情境”导入,大量采用“”“伤害”“成绩下滑”“同学矛盾”等消极的生活素材,以问题分析、对策研究的模式组织课堂教育;小团体辅导聚焦同类质问题学生,以纠正心理、行为偏差为奋斗目标;心理测量、个体辅导、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等一切工作,都十分关注学生的弱点、缺陷和不足,而忽视了挖掘学生潜能和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职能。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需要积极美好的教育环境,需要得到积极情感的正向体验和积极心理品质的正面培养。

2.教育观由“来访者即问题学生”转变为“师生共成长”

师生情感相融,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将源于:论文标准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观念由“来访者即问题学生”转变为“师生心理的共同成长”。在传统心理学消极取向的背景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常常持有“来访者即问题学生”的观念。心理教师往往将学生放在心理问题的焦点上,无形当中将自己预设为“心灵拯救者”或“灭火队员”,产生心理高位,容易居高临下地看学生。而学生也在“心理咨询即有心理问题”的观念下,认为自身或他人一定存在心理问题,容易消极地自我暗示和印证,在心理上产生排斥和自我防御,对学校的心理室和心理老师敬而远之。“来访者即问题学生”的观念,造成师生之间情感隔阂、关系对立,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难于开展,陷入困境。

3.工作方式由“单兵作战”发展到“班主任全程参与、全体教师关注”的教育系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次发展需求,亟须由“单兵作战”发展到“班主任全程参与、全体教师关注”的工作系统。在我们的工作实际中,普遍存在着心理健康专教师“孤军奋战”,全体教师参与度不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形同虚设的状况。张文新教授曾提到“停留在个体行为、个体水平,而不是学校行为、战略水平的我国心理健康教育80%是失败的”。实际上,以心理问题为取向、注重问题诊断与干预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难以建立真正完善的教育支持系统的。因而,我们必须摒弃“问题取向”的补救式的教育模式,站在积极心理学的宏大视野,团结所有能够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有效力量,特别是班主任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力、全体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心理工作者的潜在能效。
所以,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完成三大转型,即:从消极、被动、补救、个别向积极、主动、发展、全员的方向转型;从面向个别学生和学生的问题,向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的方向转型;从专职教师的专门服务,向全员参与的全过程、全方位服务方向转型。努力构建以“积极”和“发展”为核心特质的、全员参与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二、普通高中发展性全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构建

1.思考与架构

构建以“积极”为核心特质、全员参与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明确以“积极”为核心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此外,要构建以“积极”为价值取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以“积极”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即: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机能,为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格意志品质奠定基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心,应当放在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上,具体包括:积极的思维品质、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习惯的养成、积极人格的塑造、积极认知方式的形成、积极意志品质的磨炼、积极心态的调整、积极组织与积极关系的建立等。在这一目标指向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构建这样的基本框架:①以积极的心理机能为培养目标;②以积极的心理品质为研究内容;③以积极的心理体验为主要方法;④以积极的解释为问题矫正策略;⑤以学生的幸福感为评估尺标。(见图1) 以“积极”为价值取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教育学、心理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预防和纠正心理发展中的障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具体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与目标、任务与功能、对象与内容、原则与特点、途径与方法、效果与评价。(见图2)
总之,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思考和重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机能为目标,以“积极发展”为导向,激活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构建以“积极”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2.具体模式的提出

基于以上的思考和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我们应该建立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发展性三维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性三维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积极心理学支撑下,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机能为核心目标,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为根本动力,从“积极课程辅导”“发展性心理咨询”“积极活动体验”三个维度出发,形成学科渗透、全员参与、全方位服务的立体协同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见图3)
(1)核心特质:“发展性”是该模式的核心特质。即遵循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以面向整体、兼顾个体、解除障碍、着重发展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机能、形成健全的人格意志和发展优势潜能为最终目标。
(2)根本动力:学生的“主体—发展性”是该模式运作的立足点和根本动力。即强调 “人是自身发展的主体,是自身心理建构主体”的教育特质,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
(3)工作脉络与组织特征:“积极课程辅导”“发展性心理咨询”“积极活动体验”是其三维工作脉络,“立体协同”是其组织特征。该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发展性心理咨询为“点”、以积极课程辅导为主“线”、以积极活动体验为“面”的三维立体结构。三个工作维度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和促进;并且非常注重师生互长、全员参与,各教育管理部门协同工作的合力作用。
总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获得深层次可持续性发展,要真正获得教育实效,就一定要以“积极发展”为核心特质,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机能为目标,建立全员参与的系统、活化的教育工作模式。高中生发展性三维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方向与目标、任务与功能、对象与内容、原则与特点、途径与方法、效果与评价等方面,对普通高中生进行发展性全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Z].教基〔2002〕14号,2002-08-05.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 (5). 职称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