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预习培养预习习惯试述提高课堂高效

更新时间:2024-02-01 点赞:11767 浏览:47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G62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过程。除接受学习外,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当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有效教学是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备"一切为学生发展"的重要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其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着力打造高效课堂。
我校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教"这一指导思想下提出的"五五三"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把学生的预备性学习活动置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之前,预习活动是实施高效教学的前提。"先学后教"的课堂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这就需要教师切实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前预习使学生在上课前对所要学习知识初步了解,并及时复习学习新知识所要运用的相关知识。这是学生经历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质疑的有效学习过程

一、激发预习的兴趣

日本学习方法研究会会长石川勤先生说:"所谓预习,也就是在上课以前,要明白自己想学什么,想知道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上课。这样一来,课堂学习就会充满活力,学习不再是别人的事,自己就会变成课堂的主人源于:论文提纲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预习是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是发展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有效的预习,能明确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学习前,能做到"先学一步",利用已有的积极的学习情感,有准备地听课,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前提。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预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觉得预习不是一种负担。

二、教给预习的方法

众多事实证明:任何一种习惯的形成,都是建立在会做的基础上。要想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首先得要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和要领,学会如何预习。让学生学会预习,是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基础。小学生的预习活动应以教师指导为主,因此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对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是教师对自己要严要求,要认真备课,要提出学生所不能提出的问题;其次要根据教材编写出适合学生的导学案,最后要教给学生一些预习方法。
1、看一看。要看学习内容,包括本课主要讲什么,重点和难点是什么;要看这部分知识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哪些是你可以独立解决的;要看自己还有什么知识是不能自己解决的,勾画下来,以便上课时寻求答案。

2、做一做。有些知识,仅靠"看"还不宜掌握,可以课前做一做。

3、想一想。以教师课前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动脑思考。

4、练一练。预习例题以后,学生可以把例题后面的练习先尝试性地练一练,通过练习,检查一下自己看懂了多少知识,不会做的或看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上课时注意听或提出来。

5、思一思。通过练习,思考还有什么疑问,应提出什么问题。

三、预习的指导策略

如何指导学生预习,这是"五五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性问题,因此"探、学、生疑"的预习指导策略是将学生放在主动学习者的位置。
探。是避免把预习等同于看书自学的做法,因为看书自学会使得学生的预备学习变成了被动的接受或简单模仿。所以,我一般先安排一道较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先行思考,在探而不得或是探而不明的时候,再安排看书、操作、实践或是收集资料等活动,这样让学生的探索学习贯穿预习的始终。
学。是在探索之后的行动,因人而异。这时的学。可能是对"探得"后的进一步"确定",也可能是"探不得"后"充电"。总之,学生自主探究后的学,就不是索然无味的、可有可无的学、而是某种带有"揭秘"并伴随着心理预期的学习。
生疑。是更深层次学习的体现,是学后的反思、质疑与追问,疑问的深度,反映了预习和思考的深度。学生把疑问带到学校我,又使得后续的学习变得动力强劲。

四、及时的检查评价

教师要对预习效果进行有效地检查、评价,注意课堂上的检测的落实,避免"雷声大雨点小"的不良习惯,做到"掷地有声",落实到位。检查的方法可以有小组长检查、同学互检、教师亲自检查,不一定要做到精细批阅,可打一些星星,也可写一些评语等等。也可利用课前两三分钟,进行"小讨论"、"小游戏"、"展示预习成果"等检查预习情况的活动,这不仅满足了学生动的需要,还可以把学生顺利地带入课堂的气氛中,更是让教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知道自己该怎么预习,从而提升预习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让学生善于提问,主动探索,培养学生成为"好知者"和"乐知者",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