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透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低效”现象透析

更新时间:2024-02-02 点赞:29698 浏览:1337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势必成为所有数学教师共同面临的课题。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教师的不懈追求,但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种种“低效”现象,这不仅是教师个人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急需提高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会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降低、自信心的丧失,从而对数学厌学。
关键词:探究、交流与合作 “低效”现象 有效性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及课程标准的理念而编制的各类版本的教材如雨后春笋,然而新教材留给教师的空间很大,不少教师对教学要求的定位、对教学内容的深广度的把握以及在课堂中有效地落实好教学目标还存在着许多困惑。我们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仍广泛存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包办得多;“满堂灌”或“满堂问”,“表面上像探究,实际上是讲解”。课堂上怎样吸引学生,怎样启发学生,怎样提问学生,怎样管理学生,怎样导入,怎样探究,怎样巩固,都是非常基本的常用的课堂教学技能。不少教师对一些主要课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原有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的层面上。由此看来,教学不能单靠有热情,更需要有理性。我们需要理性思考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理性探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从而消灭“低效”现象。

一、丰富学科知识,激发学习热情

(一)课堂提问的设计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答案不是唯一的,是多变、不固定的,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学习价值,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使学生有意愿对所学内容进行更深层的思考。教师的提问必须考虑趣味性、挑战性,引人入胜,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

(二)课前学案的设计

教师可在学案中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或者引用一些古人探究相关知识的思想、方法等,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未知。

二、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择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课堂上进行小组竞赛,并进行简单的奖励,以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下,以丰富的想象、牢固的记忆和灵活的思维获得学习的成功。

三、优化学生认知,掌握思维规律

在我的教学方法中,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式是主要方法。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的需求,在仔细分析教学内容包括学科、课型、教学重难点等的基础上,找出最能体现本堂课知识联系的、最具讨论价值的讨论点,在教学的适当时机组织学生讨论,并把握好课堂讨论的时间,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真正从课堂讨论中受益。

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启发学生主动参与

(一)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率,真正做到精讲精练

在教学中我坚持三先三后原则,学生活动在前,数学理论在后;学生思考在前,教师讲解在后;学生探究在前,教师归纳总结在后。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尤其精心,因为在新课标下,教师普遍感到内容多,课时少。教师可先降低起点,使学生觉得数学并不难学,让学生明确目标,知道每节课应掌握的知识点,将重点突出显示,分散化解难点,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这样可增大课堂容量,让学生多参与。

(二)精心设计作业与练习,采取分段设计,分层推进

即基础——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掌握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能力——要求学生品味解题过程,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系统掌握知识,逐步形成技能;提高——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探究平台,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动脑的终身学习意识。我在准备一堂课时,通常是将一节或一章的题目先做完,再针对本节的知识内容选择相关题摘自:毕业论文答辩www.618jyw.com
目。这样才能“练在必需时,讲在关键处”,才能切实为学生减负,为教师降压,为课堂增效。

五、重视对学生回答的有效评价

教师提问学生后,对学生回答的评价指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一句“坐下”,让学生心凉了半截,把学生推向“爱与痛的边缘”,学生积极性荡然无存。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所提出过的“效果律”表明:人的活动是由其结果所调节的。当然,评价绝不是简单地说“很好”“错了”等,特别是否定性评价,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在鼓励中给予纠正。如教师可以说:“你的回答很有自己的见解,如果能再多考虑一步或再多转一个弯或某某地方你能再做进一步分析,那么这个问题就回答得非常好了。”等等。即使遇到一问三不知的学生,教师可以说:“好,你先坐下,我想你可能是太紧张了,其实回答错了也没关系,下面我让其他同学来回答,请你注意听一听好吗?”每提问一个学生,教师都必须通过有效评价,使其有所收获,要让学生“在希望的田野上”奔走,而不要让他们走“迷茫的小路”,要让学生感受置身于“问题”之中的乐趣,在“问”与“答”之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觉悟。
教材毕竟是面向所有学生的,由于各地各校的发展水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关心的热点也不同,教材很难做到吸引所有的学生,所以,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设计教学,以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
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陈华忠.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分析.内蒙古教育,2010(23).
(责编 高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