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数学不足设置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意义

更新时间:2024-03-05 点赞:29622 浏览:13365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归纳出问题设置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探索能力和问题意识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问题设置高中数学教学学习兴趣合作探究能力创新意识
在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进行的过程中,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有效的数学课堂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另外,解决数学应用性问题的过程是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分析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现象,并加工整理和组织的过程,也是密切联系实际,从实际中建立数学概念、模型,形成数学思想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展示这一过程。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常常使源于:论文集www.618jyw.com
学生误认为数学是脱离实际的,其严谨的逻辑形式使学生缩手缩脚,其应用的广泛性更使学生觉得高深莫测、望而生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把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让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根本基准,是教师进行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应该遵循的纲领性文件。创设问题情境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达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问题情境的设计应该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对应,应该根据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内容的目标层次要求,精心设计,以最终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并着力去认识它,探索它的一种倾向,通常总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独特的构思、不同凡响的情境创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有机结合和充分发挥,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获取新知识,排除学生心理压力,减轻学习负担,更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好的情境创设如同纽带,承旧启新;如同路标,正确地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因此精心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有如下两个“问题情境”:①有两个商场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分别采用两种降价方案:甲商场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商场是两次都打(p+q)/2折销售。请问:哪个商场的更优惠?②今有一台天平,两臂之长略有差异,其他均精确。有人要用它称量物体的重量,只需将物体放在左、右两个托盘中各称一次,再将称量结果相加除以2就是物体的真实重量。你认为这种做法对不对?如果不对,你能否找到一种用这台天平称量物体重量的正确方法?以上两个“问题情境”,一个是经济生活中的问题,另一个是物理中的问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想学、乐学、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学习主体通过外部问题和内部知识经验恰当程度的冲突,使之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意向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对课堂教学而言,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做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处于迫切想要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的心理状态中。学生要摆脱这种处境,就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运用以前未使用过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新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教学的热点话题,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与目标。改革的内容既包括教学内容,又包括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要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手段的种种弊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彻底转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探究教学中,学习内容往往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积极思维。但是问题的设置必须选择真正使学生困惑的、适合本节内容特点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使学生愿学、乐学,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学生兴趣油然而生,进而发现错误原因。启发诱导,以问代答。在探究教学中主张尽量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总结结论,激活学生思维。在学生发现问题时,通过设计中间台阶,让学生顺势独立完成,找出问题答案。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证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中线的2倍”这个题,可以引导学生将图形的一部分进行180度旋转或延长一倍中线。让学生发现问题,找出对应关系,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还可顺势利导,总结作辅助线的方法:遇到图有中线,只需将其一倍延。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应用类比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思考、探索、讨论、交流的学习氛围、知识背景和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促进学生意义建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数学教育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教师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数学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教法,运用先进教法指导学生学习,如运用数学技术“做”数学实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另外,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探索学习书本知识,它超越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严格的课堂教学的局限,强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自主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关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等方面,展开类似科学研究的活动,从而获得探究的体验,发展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雷华锋.论情境创设在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教育教学论坛,2012,18.
[2]韦成刚.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教学分析.中国校园导刊,2012,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