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染色体植物染色体制片技术对比研究

更新时间:2024-02-14 点赞:4194 浏览:965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本文以韭兰为材料,对植物染色体常规压片、去壁低渗法制片技术染色效果进行了比较。实验表明:去壁低渗法获得细胞和染色体都较分散,Giemsa染色使得背景与材料的对比度较大,便与观察。不足之处在于去壁低渗过程中,时间特别不易掌握,耗材多,且成功率较低,染色体容易丢失、形态也不太理想。常规压片耗材少,成功率较高,但不易做分带制片。
关键词 植物染色体;常规压片;去壁低渗

一、材料与方法

1.供试材料试验用植株由校园内采集

2.根尖制片

(1)常规压片。首先在早上9:00—10:00采集韭兰的根,在室温下放入0.1%秋水仙素溶液中进行预处理处理8h。然后在常温下把材料放在卡诺氏固定液下固定10min,接下来就在1 mol/L盐酸溶液中解离到松软刚合适为止。最后用蒸馏水将韭兰根冲洗干净,这样前处理就结束。处理完后就可以用醋酸洋红染色或改良苯酚品红染色。压片/涂片后选取典型的染色体,在40倍物镜及油镜下显微照相。
(2)去壁低渗法。首先把材料放0.1%秋水仙素溶液中进行预处理处理8h。然后前低渗,即将根尖放在0.075tool/LKCI低渗液中,在20-25℃条件下处理0.5h。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去壁,倒去KCI溶液,加入2.5%混合酶液,在25-30℃温度下处理2-5h左右。去壁后要进行后低渗,使细胞完全膨胀,即是用20-30℃蒸馏水慢慢冲洗2-3次后,再将根尖放在0.075tool/LKCI低渗液中处理。将后低渗后的材料先经固定液固定后,就可以把去壁固定的根尖放在清洁的载片上,将材料夹碎,加1滴固定液。放于酒精灯上微微加热烤干。最后用Giemsa染色,后选取典型的染色体,在40倍物镜及油镜下显微照相。

二、结果与分析

1.常规压片法

常规压片法操作简单,醋酸洋红对于染色体染色均匀,由于它对RNA也有染色效果,以此种方法染色的染色体十分饱满,倘若制片操作合适,加上脱色、沉淀等步骤,能够制出背景清晰、效果良好的装片,可供染色体核型分析。但由于细胞壁的存在使染色体分散不完全,染色体易重叠。另外,由于染料原因,染色体与细胞质反差小,不易于照相。醋酸洋红的着色能力和分色效果会影响到显微摄影的效果。

2.去壁低渗法制片

去壁低渗制片技术是利用前低渗先使细胞吸水膨胀,再经酶解细胞壁,便于染色体分散。去除细胞壁是该技术的关键。此方法可以提高染色体的分散程度和平整性。用Giemsa染色获得的染色体形态比较完整均一,染色体各组成部分——长臂、短臂、着丝点、随体的显示都比较清楚,有利于染色体的测量和分析。试验中染色体种制片技术的效果对比着色深,此法所得制片背景十分清爽,为染色体形态数目的观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去壁低渗染色注意事项

压片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去壁低渗法是较新的一种方法。采用常规压片方法简便、快捷、经济、成功率高实用于材料较少的植物的核型分析制片,是研究细胞分裂和染色体动态变化首先使用的方法。但用压片法制得的标本片在脱片过程中染色体易丢失。采用去壁低渗法,可得到染色体分散好的细胞,特别是对染色体数目多、形态小的植物。去壁低渗法使植物染色体分带成为可能,从而为更高层次的研究植物染色体奠定基础。因此,进行染色体分带时,去壁低渗法比压片法更易获得完整染色体组的分裂相。但在去壁低渗法中要注意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在去壁过程中,酶解的时间特别不易掌握,受材料种类(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大小及温度的影响。因为酶在25℃时活性最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酶解多几分钟就很可能造成酶解过度,材料解体,找不到染色体。而酶解少几分钟就又有可能使得酶解不足,达不到去壁的目的,染色体分散不开。因而在温度上建议使用低温最好是0—3℃酶在0—3℃时活性就大大降低了,酶解也就比较缓和了。这样酶解多或少几十分钟关系均不甚大。酶解时间变幅宽,就较易掌握了。
第二,酶解去壁后,低渗的时间也很难掌握,细胞酶解去壁后,剩下的只是质膜了。这时,通过后低渗,水分子就会通过质膜向细胞质中渗透,使质膜渐渐膨胀。如果细胞质吸水过多,质膜的伸展性达到极限,势必胀破,同样造成材料解体;吸水不足,细胞质膨胀较小,体积小,染色体不能均匀地分散在细胞质中,所得分散相也不会太好。根据渗透原理在温度上建议使用低温最好是0—3℃,因为渗透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也就是说,在0—3℃时物质渗透速度比在25℃时要慢得多。因此在低温下后低渗多或少几十分钟关系并不紧要。后低渗透时间变幅宽,就较容易掌握了。
第三,用火焰干燥制片时,务必使载片上有足够的固定液。因为固定液过多,片上火焰燃烧时间长,染色体分散性可能较好,但染色体结构易受破坏,往往出现解螺旋现象,反之,固定液过少则染色体分散度差。
选择适宜的染色体制片方法,对于确定染色体数目、倍性水平、染色体形态等有助于植物细胞水平的遗传变异研究。
参考文献:
朱徵.植物染色体及染色体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张自立,俞新大.植物细胞和体细胞遗传学技术与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词www.618jyw.com
[3]刘祖洞,江绍慧.遗传学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4]章静波.细胞生物学实用方法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李学,张方.植物染色体技术[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1.
[6]王新民.再谈植物染色体标本制备的去壁、低渗法[J].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2):34-37.
作者简介:颜彦杰(1983-),男,四川遂宁人,遂宁二中实验学校,中学二级,理学学士,主要从事中学生物教学工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