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学生进行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性学习”尝试

更新时间:2024-04-03 点赞:5450 浏览:1304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大胆探索,努力实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特别要在“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探究性学习”上下工夫。
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他们大胆质疑、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要打破教材的束缚,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借助生生、师生互动来质疑、解惑,探究知识,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笔者初步形成了“创设教学情境——挖掘数学问题——多维互动交流——延伸探究活动”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探究学习,使数学教学充满探究的活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究

探究实际上就是求知欲,它是一种内在的东西,解决“想不想”探究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创设情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使其处于一种探究冲动之中。如教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中,我首先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境:“老师家里搞装修,需要割来两块全等的三角形大玻璃,其中一块不慎被裂断成两部分(如图1),你能帮助老师到玻璃店里再割一块符合要求的大玻璃吗?”学生的探究被激发起来了,想搞清楚如何帮助老师解决问题,这就激起了学生极大的探究,引发了其探索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元素。为唤起学生的探究,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富有情感、生动形象、蕴含学习知识的特定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情境中探究学习。如在教学“数怎么不够用了”中采用勾股定理拼图知识,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讲述希伯索斯发现无理数并为真理献出宝贵生命的故事,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其次,要重视课题的导入。一个好的导入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有趣、有疑、有乐和有劲的状态下学习。如“数怎么不够用了”一课中,通过把“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正方形”的简单动手活动引入新课,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紧接着提出问题“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a满足什么条件时a2=2,a可能是整数吗?可能是分数吗?”引起学生积极探究无理数的。

二、挖掘数学问题,引导探究,拓展思维空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探究活动的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要想让学生真正探究学习,问题设计是关键。如何设计问题?首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巧妙。“巧”就是紧扣课标,突出重点,难度适中;“妙”就是所设计的题目既具有典型性,又有普遍性和发展性。巧妙的问题,针对性强,既可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开启其思维、发展其智力,又可为引导探究学习做好铺垫。如在教学“菱形”时,我巧妙设计了一个动手操作活动:师生共同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然后剪下直角三角形,再展开得到四边形(保留折线)。问学生:“这个四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四条边都相等吗?(板书画一个“菱形”并画上对角线),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对角线有什么特点?图中有多少对全等三角形?有多少个直角三角形?有多少个等腰三角形?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能用轴对称的性质解释上面的问题吗?”用这一串问题巧妙地把菱形的性质导出来探究。其次,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大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挖掘一些少而精、针对性强、似是而非的数学问题,引导争论、探究。如在“探索勾股定理”的教学中,先提出问题“汽车向西走3km,再向南走4km,这时汽车离出发点多远?是7km吗?”挖掘了数学问题,再引导学生画图、建立直角三角形的模型,诱导他们质疑、争论、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创新。

三、创造多维互动交流平台,还学生探究的本来面目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在师生平等互动、多元互助中展开,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最佳舞台。探究的问题提出之后,教师不可能要求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重新发现、创造,教师应该在进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验证、推理等环节上对学生加以启发诱导,筑建合作、交流的多维互动平台,激起学生探究,让他们自觉参与实验、猜测,努力为自己的猜想寻找证据,主动为自己的发现而合作交流,从而达到“在探索中增加,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如在“探索勾股定理”的教学中,为发现验证“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我先设计了数格子的方案(如图2),还设计了面积的代数运算的方案(如图3),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如图2,正方形A的面积是 平方单位,正方形B的面积是 平方单位,正方形C的面积是 平方单位,你猜想A、B、C三者有何数量关系?正方形A的面积表示为a2,正方形B的面积表示为b2,正方形C的面积表示为c2,由此,你发现了 。如图3,直角梯形ABCD的面积用梯形的面积公式可表示为S= 。另一方面,梯形的面积可以分割为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和,图3中△DAE≌△EBC,由此可知:
∠1+∠2=900,∠DEC=900,所以S△DAE=S△EBC=0.5ab,S△DEC=0.5c2,由S=S△DAE+S△EBC+S△DEC可以发现 。“请把上面的两种发现与同学交流,试一试总结出结论。”这样创设了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平台,就让学生在探究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学生进行互动探究活动中,教师边巡视,边进行个别辅导,搜集学生的反馈信息,针对典型的、共性的、较深层次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或点拨。互动的过程中,不要轻易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答案,要与学生共同参与到学习中,在拉近师生情感的基础上共同完成目标;对探究得到的结论或教材,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互相答辩,互相启发;当学生对自己的猜想没有把握时,要鼓励学生寻找证据,为寻求证据而努力探究,从而拓展多维互动的探究空间,筑建交流平台,还学生以探究的本来面目。

四、延伸问题,深化探究活动

生活是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学校课程不断生长的根基,数学的学习,旨在让学生理解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适当延伸问题,把数学知识、思想方法适当地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把现实生活问题运用数学眼光加以探究。如教学“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后布置一道作业:分组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课后,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去实地测量、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打破课堂的阻隔,我还用“数学反思周记”的形式,要求学生把日常生活中发现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事情记下来,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