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效构建高效课堂之我见网

更新时间:2024-04-18 点赞:18669 浏览:83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
【关键词】 生本课堂 主动性 生动性 生成性
谁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发展的主体? 是学生。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的效果应从学生的发展来衡量。因此,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高效课堂具有以下三大特征: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主动性,高效课堂要培植"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唯有主动学才是真正的学;生动性,我们说课堂必须体现出生命的狂欢,它是相对于传统旧式课堂的"压抑"来讲的,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内在快乐;生成性,我们说的生成是指在课堂自然生态下,经由自身或者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人与文本之间的对撞、交换、合成等之后形成的一个全新的结合体。只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营造课堂的生动性,把握教学的生成性,课堂教学才充满活力,富有成效。

1.主动性,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主动性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目的,在主体意识的积极支配下探索的活动。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学生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身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愈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地调整、改造自己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www.618jyw.com
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请老师们时刻想到,学生跟种子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要做的,只是供给他们适应学习的条件和营养,让他们自己成长"。

1.1 营造和谐的课堂

如果说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那么营造、平等、宽松、快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高效课堂要培植"动力",即是供给学生适应学习的条件和营养。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对学生学习的情绪相当重要。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和心理发展水平,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堂课,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一个学生都投以信任的目光,对待所有学生都应一视同仁。尤其是对待后进生不但不要歧视,而且应有较强的教育耐心,从而为学生主体作用的调动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让每位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自由地呼吸"、"吸吮知识的源泉"。

1.2 营造趣味的课堂

浓厚的兴趣是人们做任何事情的强大动力,如果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生只有对化学感兴趣,才会想学、爱学,才能学好、用好化学。(1)充分挖掘化学实验本身的趣味性。如实验设计的趣味性,在讲酸碱指示剂变色的实验时,碱可以使无色酚酞变红色,学生看到这神奇的变色,兴趣十足。我补加一点酸,红色消失了,再加碱又变红色。增加如此一个反复的实验内容,就可以使学生不拘泥于狭小的知识点,从而使其想得更多,思考得更多,学习的兴趣也更浓。(2)探索运用不同教学方法的趣味性。例如:讨论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参与探索,尽情地展示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化学课堂中来,感受课堂学习的轻松和自由。边讲边实验法,教师适当地讲解提示,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分析归纳结论,探索和发现其中的问题,独自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增进学习兴趣。(3)学以致用激发兴趣。讲授课本理论知识时介绍生活中的化学,这些现象多发生在学生自己的周围,学生兴趣盎然,也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学习化学的本质。

2.生动性 ,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高效课堂区别于传统课堂最显著的特征是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它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死气沉沉,教师运用多样的教学艺术手段,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习作为一种快乐的学习体验过程。这样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也生动,学生不自觉地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体悟到求知的乐趣和知识的内在规律。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教师不仅要追求自己上课的艺术,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并要着力运用新课程理念,认真研究、耐心细致、科学有序地重塑学生崭新的学习习惯。如尊重他人善于倾听的习惯;有效合作、大胆而有礼貌的沟通表达交流的习惯;自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习惯;敢于大胆思考质疑、敢于提出别人没有提出的观点、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习惯;以及经常多侧面多角度地思维的习惯等等。因此课堂中我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和策划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找"动"、促"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

2.1 广泛交流,让"口"动起来

广泛的交流活动有助于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学生能力有限,许多问题仅依靠自己的力量难以解决。内向、不自信的学生在师生交流时不敢抬头,更不敢说话。学生交流恰好弥补了这个难题,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面向全体。一般地我会使用如下模式: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有时候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尤其是有质量的问题,对别人也是一种启发,可以撞击他人思维的火花。有些问题同学们讨论甚至争辩得脸红耳赤。"疑义相与析",这样带来的效果可能会"红了樱桃"又"绿了芭蕉",一个学生的问题使全班受益。事实上,在交流中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并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

2.2 做好实验,让"手"动起来

戴安邦教授认为"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化学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教学活动,实验中各种变化及伴随的各种现象能刺激学生的神经中枢,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观察细致,甚至产生无尽遐想。动手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可由学生协助实验、参与实验,或把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师生共同经历成败、感受兴奋。如在学习溶液时,酒精与水互溶实验,水和油形成乳浊液和洗涤剂的乳化作用对比实验改成学生实验,让学生近距离观察现象。在学习"常见的酸"时有许多实验,包括浓硫酸的腐蚀试验都改成学生实验,让学生对浓硫酸恐惧的腐蚀性有深刻的认识。学生在实验中还发现许多的新问题,如盐酸与熟石灰粉末反应怎么会有气泡,盐酸除锈时怎么也有气泡等。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思考、分析的过程实际就是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过程。

2.3 教师促"动",让课堂生动起来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及时对他们做出准确的评价,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的因素。有些学生上课时从一而终的沉默,无惊无喜,学得好还是差老师都没有感觉。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觉得老师不关注我没劲。如何当好促进者呢?第一,使用激励性的评价。如:"你说得真不错,请再响亮地说一遍";"你回答得很对,看来,你不仅思考了,而且思考得很认真"等。第二,给学生预留反思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每节课尽量预留几分钟的时间去引导学生反思、小结。让他们对课堂内容进行梳理,学到了什么?哪些知识没有学好?第三,注意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加工及提炼,总结与推广。例如,班中有位同学把金属活动性顺序归纳为谐音记忆法:嫁给那、须得惜千金、同共迎北京。同学们在笑声中很快记住了。

3.生成性,构建高效课堂的保证

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指教学绝不是课前设计和教案展示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师生交往与对话的展开,教师学生和文本间不断碰撞和交流,生成新的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会不断加深,思考和感悟逐渐提升的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它是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也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表现。

3.1 抓住契机,催发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师还应做到在课堂上时时刻刻观察学生的表情,通过学生的眼神、动作、语言进行教学反馈,了解学生思维变化,及时捕捉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发现课堂生成的疑问、难题等各项矛盾,适当诱导,弹性处理。如在讲反应热时,有一位同学突然提出疑问:"燃烧能否不放热,而转换成其他能量?"其他同学笑了,有的还嘀咕:燃烧不就伴随着发光放热吗?那位发问的同学尴尬地坐下去了。我马上意识到那位同学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了,于是停下讲课向同学问道:"我们学过哪些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呢?"一位同学抢先回答:"光能、热能、电能等"。我肯定了这位同学,同时解释我们将要学习原电池,氢氧燃烧电池就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抢先的同学露出得意之色,而最先发问的同学仍低着头。我抓住这机会接着问:"这个有意义的问题是谁提出来的呢?"同学用羡慕的目光投向那个提出问题的同学,他便理直气壮地抬起了头。学生思维是活跃的,课堂中不经意出现的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是学生热情激发的火花。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使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提问,不断产生创新的火花。

3.2 拓展延伸、提升生成

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如何,课堂教学艺术水平高低,往往不只是看教师要达到的预期目标,而更重的是要看在对课堂中生成性问题的处理与把握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从学生提出的大量问题中发现和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呢?还是采取搪塞、应付、甚至回避不负责任的态度呢?这就关系到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指导思想、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等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生成"、"期待生成",同时也能够"拓展生成"、"驾驭生成",让师生在动态的教学生成中"共同成长"。在学习乙醇的性质时,学生们都知道70%-75%的乙醇溶液常用作医用消毒剂。突然有位同学问:"为啥不用纯乙醇呢?"是呀,为什么不能使用低于70%或高于75%的乙醇?同学们的推测很多,有的认为低于70%的乙醇溶液,可能是含水量大,很难将所有的细菌杀死。至于为什么高于75%的乙醇溶液也不能作为消毒剂呢?是因为乙醇的浓度太高、挥发性太强,还是有其它原因呢?同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当时我也一时把握不了真正的答案。这时有一位同学从座位上站起来说:"这是因为酒精能够渗入细菌体内,使组成细菌的蛋白质凝固。但酒精浓度过高,使蛋白质凝固的作用越强。当高浓度的酒精与细菌接触时,就能使得菌体表面迅速凝固,形成一层薄膜,阻止了酒精继续向细菌体内部渗透。细菌内部的细胞没能彻底杀死。待到适当时机,薄膜内的细胞可能将薄膜冲破而重新复活。因此,使用浓酒精达不到消毒杀菌的目的。只有使用70%-75%的酒精,既能使组成细菌的蛋白质凝固,又不能形成薄膜,能使酒精继续向内部渗透,而使其彻底消毒杀菌。经实验,若酒精的浓度低于70%,也不能彻底杀死细菌。"同学的疑难解决了,作为教师的我感到高兴也感到惭愧。高兴的是学生们主动学习、广泛搜集信息、主动探究。惭愧的是我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太少;我应该认真地向学生学习才是呀!此后我在教学时会适当地将教材进行拓展、延伸、给学生一片新的天地。对生成性问题我也不要求学生必须在每堂课中都得到解决,提供学生学习的参考网站或图书资料,让同学们自己课外研究与探索,通过课堂中生成性问题的解决、激发、维持、发展学生的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李炳亭先生说得好,课堂破局的真正关键取决于"学习能力",只有"会学"才能减少对"教"和"师"的绝对依赖。唯有敢于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的课堂我做主,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学习的过程才充满生命的律动,因律动而感动,因情感的介入而生动和灵动。主动性、生动性和生成性应始终在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使课堂成为学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绿洲。
参考文献
叶圣陶 叶圣陶教育名篇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5
张天宝 《教育研究》2000年第8期,《试论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
[3] 黄全愈 《素质教育在美国》 广东教育出版社
[4] 钟启泉等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5] 李炳亭 高效课堂概述 新浪博客
[6] 郭思乐 《谛听教育的春天——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随笔》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