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成长过程人才成长过程信息作用与个性化形成机制

更新时间:2024-02-19 点赞:10245 浏览:3627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个性化是信息化社会人才竞争的基本战略。但是个性化是如何形成的,一对一教育、导师制教育能培养个性化吗?为什么宇宙万物都是个性化的,同一个太阳普照大地,连两片一样的树叶都找不到?本文将在势科学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信息相互作用机制,探讨人才个性化的内在规律和基本路径。
[关键词] 势科学;信息相互作用机制;个性化;现代教育
[]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2-0001-04
众所周知,“全面素质”教育的失败(提出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素质教育”是某些教育“专家”断章取义阉割精神的误导),催生了“个性化教育”的繁荣。而且,从社会竞争的实践来看,不能充分个性化就无法参与信息化社会的复杂竞争,甚至可能连找工作都成了问题。然而,由于教育理论的逻辑缺失,个性化教育在某些大学的“专家”主导下,就演化成了“一对一教育”和“导师制教育”。导师制教育是专业教育,不可能培养个性化;而一对一教育根本就不可能,即使可能,也培养不了个性化。艺术教育从来都是一对一,弹琴的、唱歌的、绘画的无一例外,但看看艺术学校出来的学生,高歌一声,就差不多知道是哪个老师的弟子;弹几个音符,拉一段旋律,就可能知道是哪一个流派。个性化究竟是如何生成的,个性化教育究竟应该如何进行,必须进行科学化研究,而不是想当然瞎指挥。
1 研究信息相互作用过程是揭示个性化机 制的科学路径
个性化是世界万物普遍的竞争机制和生成机制。同一个太阳普照大地,竟连两片一样的树叶都找不到。要在根本上理解人的个性化,就必须首先理解宇宙万物的个性化。而要想彻底的理解个性化,就必须科学的理解个性化,要想科学地理解个性化,就必须研究世界万物个性化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必须研究世界万物个性化演化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文章“之九”中,研究信息作用机制摘自:毕业论文答辩www.618jyw.com
与学习能力建设时,引用了恩格斯的话:“相互作用是世界万物真正的终极的原因”。并且指出:迄今为止,能够成为科学的理论都是研究相互作用机制的。自然科学在没有研究相互作用之前,叫做自然哲学,因为它无法从根本上解释自然现象而只能靠哲学来思辨,以致像亚里士多德这样伟大的哲学家竟然也得出结论说“大的石块一定比小的石块落地快”等许多错误结论。自然科学是在研究了四种物质作用,即强作用、弱作用、电磁作用和引力作用之后,才真正走向了科学的发展道路。而且,由于自然科学以导数为核心,不偏不倚地关照哲学本体论的两个基本向度“差别”和“联系”,即研究差别
2 信息作用与信息力学六定律
在文章之九中,给出了信息力的符号表达:
其中, 是信息环境的环境系数; 表达作用主体具有的信息量; 表达被作用者对于作用主体信息量的信息粘性,即信息阻尼。
信息环境不确定性程度越高,环境系数值 越大,被作用者越容易受力;作用主体具有的信息量越大,被作用者对于该信息的粘性越大,即阻尼越大,被作用者受力越大。当环境系数等于1,即环境是完全确定的时候,公式(1)可以简化为
,即
这就是众所周知的牛顿第二定律。所以,也将公式(1)称为信息力学的第二定律。
实际上,信息力学的全面阐述,还需要研究另外几个同样表达信息相互作用机制的定律,分别叫做第一定律和第

三、第四、第五、第六定律。

第一定律:在一个不受外界信息作用的封闭信息环境中,人们将保持原有的文化和世俗的生活状态——惯性守恒机制。该定律极其简单地揭示了过去在没有信息交流的乡下,人们为什么几辈子保持着一成不变的生活常态。
第三定律:信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于两个不同对象——沟通不变性机制。信息力学第三定律指出了一个应对困惑的重要路径,这就是人们在交流中常常希望知道对方对自己的感觉,这时你就可以应用该定律先体会你对对方的感觉,那就可能不离十是对方对你的感觉。当然,由于从自然到社会的泛化机制,这不可能像牛顿第三定理那样精确。
第四定律:信息不对称导致关系不对易,产生社会的量子化——信息人社会的风险形成机制与个性化机制。
第五定律:信息相互作用遵守等效变换原理,全球化——局域化——个性化机制。
第六定律:势定律——势趋不变性(差别促进联系、联系扩大差别)导致相变分岔以及对称形成群——和谐创新机制、个性化机制——复杂性科学机制。
第四定律与量子力学一致,第五定律与相对论力学相仿,第六定律就是势科学给出的势定理,即势增原理。
实际上,信息力学给出的第

四、第五、第六定律,都在深层次上揭示了个性化的形成机制。

3 基于相互作用机制的宇宙万物的个性化
第六定律给出的宇宙万物的个性化机制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差别促进联系,联系扩大差别”,世界万物就不得不个性化。在人类社会,无论是传统社会的简单分工,还是现代社会的复杂分工,都是在该定律揭示的机制支配下产生和发展的。
第四定律揭示的个性化机制,涉及到量子力学的复杂内容,将另文阐述。在此,就第五定律给出的个性化机制做一个较为深入的分析。在没有物质力存在的原始真空中,宇宙是整体对称的。当大爆炸产生了四种物质力的时候,宇宙开始了它的个性化过程,因而个性化并不是人类的专利。有一种力就有一种个性化,物质力产生了世界万物的个性化,信息力产生了人类社会的个性化。
正像引力空间一样,信息场空间在几何上是一种泛黎曼空间,因而信息人的个性化与相对论描写的物质世界的个性化是一致的。本质上,个性化是局域化的极限,当局域化达到极致之时,就产生个性化。而局域化则是全球化的必然产物,这种宇宙的根本规律首先是由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出来的。爱因斯坦的统一场理论就是物质世界的“全球化”(本质上就是一种“格式化”,一种普遍的联系和作用)理论,其目标就是将宇宙万物的运动和变化置于统一的理论支配之下。然而,当他用他的“全球化”理论——广义相对论,将时空及物质统一起来时,却发现到处是局域化:为了表达宇宙受制于统一的物理规律(相当于统一的经济规律作用于全世界),坐标在每一点上都要特别地选择(相当于处于不同信息位置的组织和个人都要进行不同变换和采取不同的应对战略)。为了理解物理世界的这种个性化规律,来想象一个站在电梯中的人,要把他与电梯之间的作用等效为一种物理规律的数学描述,就要让电梯以9.8米/秒的加速度下降,这时他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与电梯下降的加速度相同,他与电梯之间的作用消失,而代之以捆绑在电梯上的坐标变换所等效。但这个9.8米/秒是在地球表面的情况,在空间的其他不同的地方等效的坐标加速度就是不同的数字,由此,当用一个统一的机制来考察物理空间的每一点时,都需要一个不同的坐标变换等效该点的引力场。这种不同的坐标变换就表达着每一点的局域化和个性化,而这正是该点应对统一的引力作用的全球化即格式化规则进行战略选择的必然结果。
考察宇宙万物,应对全球化的战略实施过程正是局域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应对不同的“全球化”,产生了不同的局域化和个性化:为了应对强力、弱力作用的“全球化”,基本粒子不得不个性化;为了应对引力作用的“全球化”,宇宙天体不得不个性化;为了应对电磁力(太阳光)作用的“全球化”,动物、植物不得不个性化;同样,为了应对信息作用的全球化、经济规则的“格式化”,企业组织和信息人不得不个性化,因为必须培养出与众不同的创造性特点,才能应对全球化产业竞争和人才竞争的挑战。如果在更深层次上探讨这种作用机制,则是由数学的原理所规定的,从数学上的集合论及“群论”来看,你如果与别人只是相似变换、同构,必然要被约化掉。
4 人类社会的个性化
为了搞清人的个性化,必须要研究信息的作用机制。在信息场空间中,信息人是信息空间中的“信息元(源)粒子”——接收信息、加工信息、创造信息、发射信息。当信息十分稀薄的时候,信息力作用微弱,信息空间是平直的,对称是整体的,这就是大家看到的在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情景,所有农民一个样,所有工人一个样,行政格式化,经济讲计划,投资必回报,法律宪法化,制度命令化,管理行政化。当信息化到来时,信息的强大作用使信息空间弯曲(正像在引力作用强大的地方就会显现物质空间的弯曲),“地球变成了地球村”,就必须像爱因斯坦利用等效原理一样,在信息时空的每一个点上选择不同的坐标系(不同的观察方法和认识角度),尽而用坐标变换替代信息力的作用(正像相对论力学用坐标变换代替引力的作用一样),使每个人都能在局域化的时空点上感到相同的信息作用规律,那么对称就必须是局域的,即每个人都必须利用自己所处信息位置进行局域化的等效变换,从而应对格式化(格式化就是一种作用的普遍化,一种普遍的作用和联系就是一种格式化)的信息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这种过程是“智慧人”的本性。客观上,社会中每一个个体越是局域化和个性化,和别的个体的差异化就越大,互补性就越强,对别的个体就越有用。就像一个企业组织,其所具有的资产的专用性越强,和其他企业的互补性就越好,就能更加强劲地融入整个社会的发展之中。所以,信息全球化作用下的局域对称是产生经济文化的局域化和人的个性化的根源。另一方面,在信息人社会,广泛的交流和作用使人们对于幸福追求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要想不影响别人的幸福,个人的活动就要更加局域化,最后只有彻底的个性化,才能使大家都幸福。
王姝在“网络空间人的自我异化问题刍议”中指出:“网络空间区别于以往任何一种空间概念,它的诞生标志了新的空间关系的产生,即空间不再是纯粹的各向一致的广延,也不可能以客观统一的尺度去测量。”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9)一书中,用现象学方法建立了其本体论,提出了“在世”的思想并由此论述了空间性。海德格尔赋予人这种特殊的存在一个专门名称——此在(Dasein)。此在和世界的关系不是日常经验中的空间关系,此在的在世意味着它与其世界处于一种浑然一体的关系之中。海德格尔认为空间作为“此在”(人)的现身和领会之所“在”,并非世界所先天具有,而是随着主体不断“寻视”着的“在世”而得到揭示[3]。在这里,“不断寻视”而不是“一眼看尽”,正说明信息空间是非均匀的“弯曲的”非欧空间,而且人与信息空间的关系,正像爱因斯坦指出的物质与物理空间的关系一样:空间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因而信息空间是信息人存在的方式,这种空间具有内在的等效变换特征,从而可以有力地论证全球化带来的现代社会的局域化和个性化机制。
正像物质作用是通过交换“引力子、光子、胶子、W子”等发生作用一样,信息作用是通过交换真正的“信息子”发生作用。两个电子之间交换一个光子,告诉对方应该吸引还是排斥;两个信息人之间交换一个信息子,得知你是喜欢对方还是不喜欢。吸引和排斥构建了电磁场,喜欢和不喜欢构建起社会场。物理学家相信,对应量子力学的希尔伯特空间、对应相对论的黎曼空间和电磁场一样,都是一种规范场,信息化社会在全球化的同时,日益发展的局域化和个性化特征,使人们有理由相信,信息场也是一种规范场。曾健、张一方在《社会协同学》中指出,“如果对社会系统进行规范化,就可以借用著名的杨振宁-米而斯(Yang-Mills)方程”[4],并讨论了在简化形式下的社会学意义。
局域化与个性化的逻辑本质是力的作用机制。美国物理学家阿热指出:“在没有电磁性的作用中,该对称(指与电荷守恒有关的对称)就不会是局域的……魏尔的局域对称把光子(电磁作用)强加在魏尔身上,局域坐标不变性同样把引力子强加在爱因斯坦身上。假设从未听说过引力,但是决意要求世界的作用在局域一般坐标变换下不变(即对称)那么我们会发现我们必须发明引力。”[5]对于当下的经济全球化,假设从未听说过“信息力”,但决意要保持新经济局域变换和局域对称性特征(即要求全球经济作用在局域一般规则格式化变换下不变),就必须发明“信息力”。全球化时代的局域对称性同样把“信息子”强加在全球化时代的人们身上。
5 个性化机制的其他向度
信息人的个性化机制,还可以从生物演化的历史来考察。前已述及,同样一个太阳普照大地,两片一样的树叶也找不到,不但是树叶,在同一个太阳的普照下也找不到两个长相一样的动物和一样的人,这是人的第一次个性化——电磁力作用下的生物个性化。在信息化社会,全球化过程中强大的信息化作用中催生着人类的第二次个性化——丰富的信息营养催生的人的个性化。一般来说,当食物营养匮乏的时候,动物就是多面手(全面素质),当食物营养丰富的时候,动物就会个性化;当信息营养匮乏的时候,人类就是多面手(全面素质),当信息营养丰富的时候人类就会个性化。例如,北极熊就是“全面素质”(多面手),什么都敢吃,吃什么都能消化,这样的动物是罕见的,一般来说,食草动物不能消化肉,食肉动物也不能消化草。但是在北极,食物营养太匮乏,不吃就活不了,北极熊的能力完全是环境演化的结果。而大熊猫却很个性,因为它可以吃的东西太多,可选择的食物太多,从而什么好吃就吃什么,由此而形成个性化。人类也一样,当信息营养匮乏的时候,例如在没有商品交换的自给自足的年代,一个农村妇女可能是从种棉花开始,然后是纺线、织布、印染、裁剪、加工,最后还可能要绣花,她既是农民、工人,还是工程师、艺术家,而且还可能是鞋匠,在那个自给自足的年代,小孩的鞋子都是母亲做,甚至还可能是理发师,小孩的头发也是母亲剔。这在自给自足的时代,是普遍的社会现实,因而人人都是全面素质。而在分工越来越细化的信息人社会,信息的极大丰富,使每一个人都面对着无数的信息选择,他可以完全依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来从事不同职业,吸取不同信息,进而加工创造来张扬个性,铸造自己的个性化。
由此可见,信息人社会的个性化机制,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阐述:其一,势的运行机制(差别促进联系、联系扩大差别);其二,等效变换机制;其三,从生物个性化的食物营养到信息人个性化的信息营养的发展演化过程。三个方面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基于信息相互作用的势科学过程。
在不研究信息相互作源于:本科www.618jyw.com
用机制的传统社会,人们往往将个性化与道德品质对立起来。实际上,个性化才体现着真正的道德,因为个性化本质上是内在性生存,在信息空间是收缩性的生存,不是扩张性的生存,因而个性化不侵犯别人的生存空间。实现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共产主义理想,个性化才是根本的路径,各有各的爱好追求,各有各的生存方式,由此而互补对称,和谐共生。可想而知,如果所有的人都追求同样的东西,必然产生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甚至你死我活。
参考文献
李德昌,徐瑞平.人才成长过程中的信息作用与学习能力——势科学与现代教育学理论研究之九[J].教学研究,2012,(5):1-4.
李德昌.信息人教育学——势科学与教育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6.
[3]王姝.网络空间人的自我异化问题刍议[J].理论界,2005,(2):66-68.
[4]曾健,张一方.社会协同学[M].科学出版社,2002:145.
[5][美]阿热著.可怕的对称[M].荀坤,劳玉军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