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促进学生突破常规评价方式推动学生主动进展

更新时间:2024-04-18 点赞:6828 浏览:2053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尝试研究如何在教学的常态下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日常性评价、自我评价、阶段性评价过程,整合教师、学生、家长资源,共同构建有益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和环境,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调控;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情感的形成;促进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建立,从而为学生的主动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有效评价模式;科学路径
1674-9324(2013)07-0195-04

一、评价的基本理论

“1897~1898年,美国学者莱斯(T.M.Rice)曾对3万多名小学生进行拼字测验,以检验拼字教学时间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评价界一般以此作为评价研究的开端。”]在短短的百年时间内,课程评价的理念几经变换,评价思想不断更新。对此,不同的学者根据各自的标准进行了不同的划分,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例如以色列著名教育学家、课程论专家利维(A.Lewy)对教育评价的历史进行了大跨度的审视,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古典的考试型时期。(2)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3)后现代时期(postmodern era)。
纵观当前世界评价改革的发展趋势,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体现时代精神的评价无论从价值取向和功能上,还是从发展方向上,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也正引领着教育评价朝着以人为本、关注过程、关注发展的方向迈进。

二、科学有效评价模式的实践与探究

1.建立日常评价体系,让评价融入平常学习。在实践与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个学生形成合理、积极的期望,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目标。这个目标既要富有挑战性,也不能难度过大,以免使得学生丧失信心。这种评价要贯穿在日常教学活动之中,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实现。因此,我们建立了一个关注日常学习的评价体系。见下表:
达标卡、日常作业、课堂观察、成长日记、各单元评价和反思、期中期末阶段反思、成长记录袋,再结合学生、教师、家长各种随机的、日常评价最终以一种系统和全面的循环模式把评价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验着评价给他们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2.关注评价的引导功能,让评价发挥激励作用。

从“达标卡”来分析:
小学生学科学习中有些知识学习起来并不难,但要真正掌握并形成一定的技能却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与练习。如:数学的口算、计算能力的形成,语文学科的识(默)字、背诵,外语学科的单词记读等,学生因基础、能力、家庭环境等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掌握的过程相差也较大。是牺牲优秀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兴趣,一味怎样写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去做大量机械的训练,还是放弃学困生进行所谓精英教育?这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常常是个两难的选择。我们采取了“达标卡”的评价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达标卡按学科的知识类别分为写字卡、识字卡、背诵卡、阅读卡(家长评)、口算卡、计算卡等,这些内容因标准的唯一性决定了其评价的方法往往比较简单、易操作。如:能正确默写出每课生字词能拿到1张生字卡(可一课一默,也可2~3课一默)(背诵卡也一样);能在课后完成一定量(因年级各异)的阅读书目可拿到1张阅读卡等。达标考核的形式一般可以采取同伴互评,也可以请高年级同学担当小老师(如汉语拼音的背、默);有时是单向评,有时是双向互评;可以是一次性达标合格,也允许再次测试(争取更好成绩),还可以申请延时再测;既有集体评,又可以进行个别的辅导练习(评价均要求反馈结果并帮助其纠正错误),被评者还可提前进行非正规考核、练习,这种一对一、人盯人的评价方法在提高评价效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次又一次学习与相互学习的机会,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同时分层、分时地考核,为各类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创造了机会。更重要的是,通过达标卡的运用,让更多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了学生自我要求的情感。评价中,教师还有意识地通过同伴互评帮助一部分学生形成了学习伙伴的关系,较好地开发利用了“学生=小老师”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学科学习中的作用。
从“激励卡”来看:
正处于学龄期的儿童在不断被激励、被欣赏的同时也需要许多具体而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而且这种指导与帮助应该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不断予以强化,“补短”和“扬长”对于可塑性极强的学龄期儿童来说同样重要,因此我们通过“激励卡”中“鼓励+指导”的评价模式让孩子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懂得什么样的行为是值得表扬鼓励的,应予坚持!哪些行为是应该改变的,可以如何改变,这里的表扬不是空洞浮夸的,指导也是真诚、具体、针对性强的,教师在由衷赞赏的同时不断向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方法,这种评价(包括亲情卡)是随机的、平常而又诚恳的,它架起了孩子、老师、家长心灵之间的桥梁,它在激励孩子的同时又让学生在安全、被尊重的氛围中认识自己的不足,学会接受别人的建议(这一点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它帮助、引导着孩子在我们真诚的关注、激励与指导下,不断健康地成长!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关注评价的过程性,发挥主体自我教育作用。

从“阶段免考申报”来分析:
目前,考试成绩仍是衡量孩子学习优劣的标准,但为了引导学生更加关注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我们对平时学业成绩突出的一至六年级同学试行免试。免试名额每班每门课为三人,获得免考资格的同学学校张榜表扬并可参加此次考试的巡考。当然他们也可以将此次考试的试题作为练习来完成。同学们可根据平时学习情况填写免试申请表(见下表)进行申请。
这项举措实施后,学生在其中的体验让我们感到很欣慰。申报过程中翻阅了一段时期作业,回顾了所受到的日常评价,有的孩子发现自己每次作业正确率较高,但书写还须更端正;有的孩子则从与同伴的比较中找到了差距,找到了竞争的目标;还有的孩子在肯定自己、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提醒自己不可骄傲自满……不少同学十分珍惜这段经历,将自己的所感所悟记录下来。在亲身体验中,反思意识不断巩固,自我调节的功效正在显现,这正是我所追求的。
4.整合多方评价力量,形成评价合力。“评价主体多元化”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方向和理念。在以往的评价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局面,扮演一种被管理者的角色。他们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态。实践证明,任何评价如果没有被评价者的积极参与,都很难达到预期目的。从“亲情卡”来看:
让家长参与到评价中来,有利于家长了解评价改革,促使家校形成教育合力,还可从不同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的学习发展的信息,增进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良好的评价和沟通方式对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三、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与困惑

1.效率问题。在实施日常、阶段性自评和互评中,师生需要相互交流的过程。在课题研究中,一个班级往往只有一位教师参加试验,如果是多门学科,我们该如何提高效率,以便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大的收益?
2.效益问题。日常的非量化的评价给传统的评价带来了活力,但如果长期使用的是相同或类似的几种评价方式,学生的感受力可能会下降,我们应该如何保持它的效益?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郝京华.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美]Ellen Weber.有效的学生评价[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4]高丽云.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M].新课程学习(下),2012,(6).
[5]叶澜,吴亚萍.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J].教育研究,2003,(8).
[6]林昌华.学校教育评价[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
[7]李雁冰.质性课程评价:从理论到实践[J].上海教育,2001,(11).
[8][美]斯塔费尔比姆,欣克费尔德.系统的评价[M].
作者简介:陈凌(1975-),女,研究生,南京财经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