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园里教育均衡,请以校园里做起基本

更新时间:2024-04-17 点赞:27011 浏览:1220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全面实现“普九”之后,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以来,“教育均衡发展”这场自上而下的教育革命已经拉开了序幕。但在许多基层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观望者有之,茫然者有之,怀疑者有之,悲观者也有之,这些主观因素对“教育均衡发展”在基层学校的推进实施形成了一定的阻力,毕竟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最终是要落实到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管理行为上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应立职,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求真务实,率先在校园内实现教育均衡。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课程设置均衡

课程是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开足开全国家课程是贯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12年)》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教育均衡发展”对学校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主课副课的陈旧观念、教师专业结构的分布失衡、教学硬件设施的老旧缺损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在许多薄弱学校至今未能开足开全国家课程。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和升学考试分数直接相关的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尽量多开设课时,与升学考试分数不直接相关的课程则被人为地压缩。二是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部分课程如实验课、电脑课及各种活动课被无情地取消,学生长年累月地被沉重的书本和海量的习题所压抑,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经过十多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城市和部分较发达地区的很多学校已经实施并初见成效。然而对于广大农村学校来说,由于缺少经费支持、培训指导和师资力量等原因,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依然是有名无实。总之,在国家课程各科目之间、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间、校本课程之间需要实现总体的均衡,只有课程均衡了,才有可能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2.班级设置均衡

一段时期以来,重点班、加强班等教学模式成了不少学校内部管理的一种潜规则,有关于此的争论一直不断。赞同者认为这符合因材施教原则,反对者认为这违背了教育公平原则。客观地说,诸如此类的教学模式像是一把双刃剑,办好了可以因材施教,办不好就是歧视性教育、功利性教育。解决好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学校管理者必须明确两个问题:一是为何要这样编班?二是这样编班后该采用何种相应的教育教学方式?当前,能处理好这一矛盾的学校很少,故而招致多方非议。绝大多数的重点班都是在“拔尖”,为的是提高名校录取比例,给学校挣脸面。还有的重点班实行高收费,为的是给学校创收,如此“因财施教”让更多的平民家庭对教育深感失望。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向重点班倾斜,对非重点班则采取放羊式教学,这对大多数学生是不公平的。在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正加大力度积极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别、校际差别的大背景下,部分学校却在教育管理体系的最末端背道而驰。

3.教学行为均衡

教学行为均衡就是教师要从备课、上课、作业、活动辅导、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上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设计与操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都能在科学高效并适合自己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进步和发展。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对优生的偏爱是教学行为不均衡的主要表现。从备课和上课角度看,备课预设过多地考虑优等生因素,于是在课堂上,中等及以下学生因难以真正参与到学习进程中去而渐渐成为沉默的大多数。从活动辅导角度看,多数学校的兴趣小组活动以培养特长生为主,忽视了对非特长生的培养。事实上,非特长生也有自己特殊的潜质,只不过在现有的教育教学环境中难以得到充分的释放或者未被教师发现而已。从教学评价角度看,“一考定终身”的方式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代价成就了为数不多的所谓“精英”,教育均衡于是成为一句空话。基于此,我们必须尽快建立多元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不扼杀任何一个学生自由成长的机会。

4.学生管理均衡

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教学最重要的保障条件之一,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身心健康。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管理工作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首先,班主任管理和学生自主管理相均衡。班主任应当充分相信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与鼓励;给他们自我管理的机会,有针对性地在一定范围内给他们做决定的权利。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主要是对班级事务进行宏观上的指导与微观上的调控,而不是过去的专制和包办。其次,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统一。传统模式中摘自:毕业论文提纲范文www.618jyw.com
的班级管理较多地依赖于制度化约束,如全国统一的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校规和班规,但是这些制度和规章都不够健全,而且带给学生更多的是冰冷的管教而不是温馨的呵护,压制学生只能获得短期的平稳。其实,在纪律良好的表象之下隐藏着许多心灵的异动,这些恰恰是需要教师用真诚的人性之爱才能发现并解决的问题。再次,文化学习与身心发展相和谐。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班级管理的目的被考试功利化了,对班级管理的评价与考试成绩直接挂钩。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班级管理的目的及评价标准应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顺应教育均衡发展的趋势。文化成绩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固然重要,但学生的良好习惯、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等综合素质更为重要,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5.教师管理均衡

教师是教育教学行为的具体实施者,对教师实行均衡的管理是保护教师主观能动性、保证教育教学顺利实施、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首先,师资配备要均衡。学校应综合考虑学段、班级、学科、学历、职称、教龄、性别、性格等因素,尽量做到学段、班级之间的师资配备整体均衡,学教一致,循环教学。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个别年级、班级师资配备相对劣势的现象,还有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助于实现全校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其次,绩效考核要均衡。绩效工资制度本身就是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尽管其总体原则已经由上级制定好了,但绩效考核的具体细则最终还是要靠学校来完成。这项工作必须做到科学、客观、公平、公开。否则,会因直接触及教师的切身利益而影响教师的心理稳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影响校园内部的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不仅是一种规划、政策,而且更是一种理念、良知。基层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应当自觉树立起均衡发展的科学理念和教育良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属于自己的一份责任。愿每一位基层教育工作者心中都能装着“均衡”这杆秤,用它去衡量自己的职业道德、岗位职责、工作过程、方法和结果,让“教育均衡发展”从校园里开始。
(作者单位:睢宁县凌北中学,江苏 睢宁,22123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