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请把童年还给学生

更新时间:2024-03-06 点赞:12885 浏览:56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论文摘要孩子的幸福和快乐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谈着谈着,大家还会情不自禁地把孩子的童年和自己的童年作比较,说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过去的孩子是快乐的。言下之意是说现在的孩子在物质生活上是富足的,但他们并不快乐;以前的孩子虽然缺吃少穿,但精神生活却是富有的。
的确如此,我们的童年时代是在无拘无束中走过来的,有过和小伙伴捉迷藏、躲在草堆中睡着的经历,看过花开花又落的情景,每天伴着朝阳升起,又陪着夕阳下山,想起那些童年的趣事总是那么惬意。可瞧瞧现在的孩子,没看过日出日落,没看过花苞待放,更没见过春天播种、秋天收获的丰收场景。可怜?同情?自责?真的是教育体制在无声无息地扼杀了孩子的童年吗?每每谈论这个话题,最终的结论就是中国的教育体制出了不足,把所有的不是推得一干二净,跟自己毫无联系,然后就是一笑而过,继续着自己教书匠的生涯。虽然我们没有办法转变教育以外的东西,虽然我们在教育上作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但是我们有勇气叩问我们的努力真的是儿童成长所必需的吗?
于是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成为永恒的话题,读了李镇西教授《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后,感受颇深,原来他之所以被称为大师,就在于能以别人一笑而过的话题中捕捉到生命,并且在别人看来幼稚甚至荒唐的地方看到了绿色的希望,在课改的潮起潮落中你是否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是否守住了自己的阵地?是否对美好教育的信仰依然虔诚?下面就几则教学案例来观察一下孩子的童年。
[案例一]
这多变的二月,昨天还是艳阳高照,今天就寒气逼人。早晨推开教室的门,我下意识地搓着冻僵的双手,筱熠跑过来,以衣袋中伸出温暖的小手紧紧地握住我冰凉的双手。
“你的小手好暖和哦。”我情不自禁地感叹道。
“老师,你知道我的手为什么会这么暖和吗?”她眨着狡黠的双眼看着我。
“小孩子火力大呗。”我套用我外婆、我妈妈的话不假思索地回答。
“不对,把耳朵凑过来,悄悄地告诉你吧,因为我的衣袋里装着春天,哈哈!”
反思:好一个衣袋里装着的春天!
她的话瞬间带给我的不仅是整个春天,也让我看到生命原来可以这样富有个性,扬着朝气。我们经常埋怨现在的孩子没有想象力,思维枯竭,看起来都像小大人,本该属于他们的童年都镀上了成人的色彩。以胎教开始就得听唐诗宋词,到幼儿时期就要认识一个圆圈就是代表一个零,进入小学就要了解党的生日。他们过早地被置入一个由几千年文化进展所造成的复杂的社会、成人的社会,成年人的文化以他们的出生那一天起就骚扰着他们幼小的心灵。今天的孩子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还能说出衣袋里的春天,这难道不让我们为此叫绝吗?教育,多给孩子展示童真的舞台吧!
[案例二]
一位名师的一年级孙女做语文练习题时,习题是()的天空。她填上(灰色)的天空。作业本发下来时打个“×”,老师让她订正为(蓝色)的天空。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得红××,无奈地接受老师的倡议了。
反思:孩子有错吗?没有。在她生活的世界里,天空多为灰蒙蒙的,阴雨天、下雪前、特别是工业排放过多的废气,让天空不再湛蓝了,她用现有的经验做这个习题,答案是正确的。丰子恺一辈子探讨孩子,他说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拐弯,什么也瞒不住孩子的眼睛,我们要给孩子的眼睛以最深刻的信任。
这位老师有错吗?似乎也没有。她以她历年来的考试经验出发,只有(蓝色)的天空才能提升她的教学质量,这是应试教育让她思维僵化了。我们所设想的是一种儿童本位的教育,希望小学的语文教学能够严格限制在儿童自身充满兴趣的范围内,把儿童在自然的心境中感到陌生的成年人的语言排斥在语文教学的内容之外,使儿童不致对语文教学产生厌倦情绪,以而永远保持住对我们民族语言的新奇感觉和喜爱心情,永远在求知的乐趣中获得运用和创造民族语言的能力。
但是当前的教育永远是一个完整的历程,它的标准是成人的标准,不是也以未是儿童的标准。“因材施教”只是一个努力奋斗的目标,而不可能得到完全实现。如果说(蓝色)的天空是唯一的答案,那么(青天)大老爷又该怎么解释呢?难道给童年的天空只能涂上生命的蓝色吗?看到孙女的红叉叉,看到她迷茫的双眼,身为语文名师也不知所措,该怎么去安慰她呢?教育,给孩子多一些坦露心迹的空间吧!
[案例三]
那是女儿上二年级的时候,刚放完学,接到女儿用她妈妈的手机打来的电话:“爸爸,我和妈妈在学校门口放兔子了,你放学后也来一起放吧。”我听了哈哈大笑,小时候放过羊,也放过牛,那段时光是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可就是没放过兔子。我很好奇,三步并着两步走到校门口,伴随着女儿银铃般的笑声,真的看到雪球似的小白兔绕着我女儿的脚到处窜,还引来了很多同龄孩子跟着喊,跟着叫。
反思:想想现在的孩子真的好可怜,老师布置回家写一种小动物,她上二年级了竟然没有细心地看过一种小动物,不是她不善观察,而是没有太多的时间留给她去支配这一切。为了写日记,才买了这只小白兔。“妈妈,我看小白兔关在笼子里一点儿自由都没有,太寂寞了,就放它出来和我玩呢!”女儿似乎怕我责怪她,一个劲儿为小白兔求情。那一刻我为身为教师都不能走进女儿的内心世界而感到内疚。女儿才8岁,她每天的生活单调到就是学校到家的两点一线,周末还得弹琴、画画,属于她自由支配的空间与时间太少,她就像这笼中的小白兔,没有自由,没有自我,她现在给了小白兔自由,不就是为自己争取自由吗?
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是每个孩子的天然权利,而现在的孩子恰恰没有这种生活体验,没有自由又怎么能行驶这个权利呢?教育,应该把自由还给孩子!
一位俄罗斯作家在20世纪初曾发出警告:“也许再过一百年将会有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山或蒲公英,这将比不知道二二得四还要可怕得多。”这个警告在我们这里以惊人的速度提前兑现了。城里孩子,大多早就不知道蒲公英为何物了,当然更没了我们儿时在山边、在田野吹蒲公英的那种奇妙感觉。远离自然,使孩子失去了许多置身于大自然中才能感受到的快乐。学校矮矮的围墙围住了一切,学生把学习当成服苦役一般难受,快乐何在?快乐学习又何在?童年的快乐是属于大自然的,学生也只有走进大自然才能听到快乐的声音。大自然无声无息地告诉学生很多知识,书本中一辈子也学不到的东西,也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看到学生那快乐的身影,充满天真的笑脸。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进展,无论课改走向何方,道路如何漫长,当前最迫切需要解放的是孩子,他们应该生活在自己的年龄和世界里,做着童年的梦,枕着童年的趣,不能用成人的社会规则无情地剥夺儿童的乐趣,不能用我们成人的价值观去摧毁儿童懵懂的但却纯净的心灵。只有为学生的童年打好生命的底色,他们才能在将来的人生路上绽放夺目的光彩。
孩子的童年,生命的脚步!
教育,请把童年还给学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