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杜少陵寄怀鸟鼠秋杜少陵寄怀鸟鼠秋

更新时间:2024-02-20 点赞:21728 浏览:961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迟回渡陇怯,浩荡及边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西征问峰火,心折此淹留。
喜欢读杜甫诗歌的人,大都知道,这首诗是杜甫组诗《 秦州杂诗》的第一章。《 秦州杂诗》共20首摘自:毕业论文摘要www.618jyw.com
,是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作于秦州的组诗。《 秦州杂诗一》 是诗人初到秦州时的首作。秦州,今之天水。杜甫于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春,自洛阳归回华州,七月弃官,西度陇山,客于秦州,置草堂未成,十月往同谷,十二月入蜀至成都。这便是他有名的“一岁四迁徙”的颠沛历程。如此算来,杜诗人在天水仅及两月多。而诗人忧国伤时,咏物怀古,描述风土,殷切叙作,在极短暂的一段时间中留诗几达四十余首(流失者不计)。而且质量之高,即在杜诗来说也是不多出的。
有人曾评论杜诗“在长安时,才力未为造极,秦州以后,古诗则卓练精神,律诗则老而愈细。四韵固多佳篇,长律尤尽其妙。”(胡夏客语)看来是诸体皆好。原因何在呢?也有人这祥说:“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成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号“诗史”(孟棨)。看来杜诗无论意境,艺术的升华,究其因都在于生活所发生的大变化。
安史乱起,诗人生活动荡不安,生计贫困,对世事经历愈加深广,触目悲感的所见,推理及微的思考,对国家前途的隐忧,对人民生计的关切,使诗人思想愈来愈深化,愈提高。于是脱离出个人苦闷的患得患失“万方声一概”,把自身的忧与天下人的苦渗融一气,终至超凡入圣,使一支诗笔发挥出了极其强烈的感染力。
这组在杜诗中也甚有代表性的《秦州杂诗》 ,其咏作自在秦州,而其深远的寄怀情思,却在深深关注着当时的唐蕃边陲的严重形势。
《秦州杂诗一》的首句所言“生事”即黎民百姓的生计。“悲”而“满目”言明诗人所历所见无一不凄凉悲惨,兵戎且莫说,单杜甫辞官西行之际,正是“关辅大饥”。陕西如此,陇上又如何呢?还不是一路西来,兵燹饿殍,疮痍满目。诗人触目伤怀,悲从心起。极至诚而自然地流出了对人民的关爱。
首联中也尽含诗人个人的辛酸之泪,“因人”远游,这“人”指房琯案的牵连影响,更隐指帝王家的忌刻无情。也许还指他西来原拟依托之人吧?
“迟回”徘徊不进的样子。极言陇山行程的艰难,难的令人心怯。诗人行役一岁,倍受困苦,至此,便发出了喟然长叹。叹息中也尽含对命运多舛的忧思。
然而,诗圣必竟所怀者大,所见者远。自身栖息无定,即已转而忧念远方了。“浩荡及边愁”,忧的又是西北边陲的战争烽火。当时边境状况如何呢?请看:“迨至幽陵盗起,乘舆播迁,戍卒咸归,河徨失守。”《 旧唐书· 吐蕃传》。安史之乱后,西北镇戎之兵二十余万,由哥舒翰率领赴潼关拒敌而惨败。唐之西北边防非常空虚。杜甫所忧,即吐蕃乘机入侵,“浩荡”,本指水势汹涌。作者在这里既吟渭水,又喻愁思之深长。诗人借得一脉之水,远引情思,直达边庭。今天我们读诗学诗,就要多去体味他的博远的胸襟,洞察时势的睿智,先知先觉的忧患意识。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诗人以景寓情,以情役景,即情即景,刻画了渭首鸟鼠山深秋凄冷萧煞的季节景像。又隐指疆土的濒临失落。这空,首先在于安史乱后,唐政府尽撤西北戍兵征伐安禄山,边防的空虚,诗人强烈预感边地的多虞。其次,也寓有生事的艰难。战时的重赋急征。兵掠匪抢,生产破坏,生民凋敝。自然,秋末冬初,季节所致的空冷也明见于诗中。
生活在当今鸟鼠山下的人们,可曾留意到,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诗圣杜甫借着浩荡秋水,传送而来的那一片拳拳关切之心呢?
西征问峰火,心折此淹留。
心折,心中摧折:形容伤感之态。诗人频频探问西部边陲的危安消息。而一片忧虑之情。一颗怀恋之心,常留于渭水之滨,萦绕鸟鼠山下。
诗人身在秦州,却在《秦州杂诗》 开宗明义的抒发了对鸟鼠山的独眷。这一方面与当时中原战火未熄,吐蕃乘机入侵,形势迫在眉睫,边地多虞的危局有关。另外,诗人在预感渭首烽隧即燃的同时似乎也要投笔从戎,亲自参与渭州保卫战。“乾元元年四月。陇右节度使郭英乂奏请以渭州为都督府。“陇右郡治,开元时期本在今青海之乐都,而乾元间竟要在渭州(今陇西)开府,可见时势之艰危,李白花甲之岁,还曾带病投军,况杜甫当年还五十不足,以诗人之赤诚热情,是很有可能的。
且仍以《 秦州杂诗》 为据来看吧。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
哀呜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伏枥长鸣,隐然自喻,其志不衰,大有宝刀一试的情怀。此前不久,杜甫在郭英乂赴渭州(州治陇西)任右节度使的 送别时曾投诗赠别,其《奉送郭中丞兼太朴卿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中就曾表达过这种意愿。在纵谈了国事,特别是西北防事,个人旧情后,有“凄凉余部曲,烜赫旧家声”的对郭部的关爱、景仰之语。“径欲依刘表,还疑厌祢衡,渐衰宁此别,忍泪独含情。”就直白的表达了想要参与郭部的幕府,捍卫唐西北边防。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独相望,衰飒正摧颜。
(秦州杂诗七)
杜甫与赴蕃谈判的使者也很亲密。此前曾有赠诗《送杨六判官使西蕃》给这位使者。《秦州杂诗》第七首,也在怀念这位赴蕃谈判的使者,隐言和议之徒劳。《秦州杂诗》第十首也怀念使者,写军情。
雪气接昆仑,涔涔雪雨繁。
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源河。
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
谈判的使者,一直赴黄河源头寻求和解。而蕃部健儿已兵临渭水,与唐朝防军隔村相歭。
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
候火云烽峻,悬军幕井干。
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
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
凤林,鱼海,都属古河州(临夏),此处的唐军已成被割悬在外的孤军。军情紧迫,诗人向往着出现飞将军李广那样的英雄,挽救时势。并指望着朝廷能够开坛拜将。对郭英乂委以重任。诗指军情之急,开府拜将之事。
警急烽火报,传闻檄履飞。
西戎甥舅礼,何得恃天威。
战剑无情地扯裂了朝庭和亲羁糜之策的幻想薄膜。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杜甫急切等待的友人,可能正是欲要投托,并负责推荐他入幕的朋友。或者就是那位杨六判官了。然而报国从戎的愿望也最终破灭了。
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
杜甫想要从军于西北幕府的愿望受了唐肃宗朝廷的干预或打搅,计划落空,从上边两句,可知此愿不能实现的直接原因出自皇帝。徒留无益,只好
藏书闻禹穴,读记忆仇池。
终于放弃戎马之愿,立定了以诗为史,立言不朽之志。
诗人的立愿是最明智的,一支如椽史笔,终于放烁出超绝古今的千秋辉彩。
未能如愿从戎,对诗人确实是有憾的。但杜老夫子的史诗却为文坛更添了辉彩。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