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徐悲鸿《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拓展

更新时间:2024-03-27 点赞:31719 浏览:14514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键词】《徐悲鸿励志学画》 教学拓展
0450-9889(2013)01A-0047-01
小学语文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提倡把思考时间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连续讲授的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潜心会文。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单凭“生本交流”“生生合作”,难以深入体悟那些远离他们生活的事件与人物。笔者以《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为例,谈谈如何拓展文本,教会学生潜心会文。

一、拓展历史背景

【课例】
在学习“徐悲鸿受辱立志”时,执教老师设计了如下活动:
1.默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思考:徐悲鸿立下什么志向?为什么立下这个志向?并划出相关语句。

2.小组内朗读所划语句,并抓住重点词句交流感受。

展示时,学生汇报的基本都是源于:毕业论文理工www.618jyw.com
书上的内容,朗读时语气也很平淡,尽管老师一再提醒注意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可孩子们还是没能走进徐悲鸿当时受辱立志的情境中。
【拓展】
其实这也不能怪孩子,学生不了解当时的国情,不清楚当时的中国人是如何被外国人歧视的,怎能入情入境呢?因此,在此处笔者加入了这样的拓展:
1.老师介绍:1919年的中国,贫穷落后,战乱不断,中国在国际上根本没有地位,有些外国人甚至在一些地区插上牌子“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所以,孩子们,想象一下,当时外国学生在说这句话时会是怎样的“不礼貌”呢?
2.老师引导:作为一个中国人,当你听到有人这样歧视、侮辱你和你的民族,你有什么感受?
师:现在小组内合作朗读课文的第

二、三自然段,融入你的感受。

“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是徐悲鸿立下的志向,是他心灵深处的最强音,也是全文情感的浓缩。在此处适时补充背景资料,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他们了解文中的历史背景,深刻理解课文内涵。

二、拓展文本情境

徐悲鸿受辱后立下了志向,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勤学苦练,但课文中对于徐悲鸿刻苦学画的正面描写极其简单。文中仅用“每逢……就……”、两个“画呀”和“一整天”,概括徐悲鸿充分利用时间,忘我投入地学习。如何让刚刚进入四年级的学生读出这几个关键词背后的画面呢?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师:徐悲鸿是如何勤奋学习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到达1919年的法国,去见证徐悲鸿在那儿的每一天,每一个节假日(出示情境提示)。
清晨,东方露出了淡淡的曙光,同学们 ,可徐悲鸿 。
深夜,万家灯火早已熄灭,周围一片寂静,可徐悲鸿 。
节假日到了,那些外国学生 ,可徐悲鸿 。
……
学生展示交流时,有的说,清晨,东方露出了淡淡的曙光,同学们一个个还在做着美梦,可徐悲鸿已经起床,对着窗外的景色作画;有的说,万家灯火早已熄灭,周围一片寂静,可徐悲鸿还在昏暗的灯光下临摹老师的作品;有的说,节假日到了,那些外国学生有的高高兴兴地回家,有的出去游玩了,可徐悲鸿却到博物馆里临摹绘画大师的作品,一画就是一整天。
师:看着这些生动的画面,此刻你心中涌动着哪些话语?快来倾吐一下!
生1:徐悲鸿就像以前我们学习的童第周一样,非常刻苦。
生2:是呀,他这样勤奋学习,我想用一个词语形容:废寝忘食!
师:是呀,这就叫励志!现在,带着我们内心的感受,再来读读这段话。
课文中短短三句话,缺乏具体、形象的生动描写,因此,学生要想从这精练的语句中体会徐悲鸿如何刻苦学画是有一定难度的。活动中安排的情境拓展,填补了教材的空白,让抽象的文字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画面。
总之,语文老师不可固守教材,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以达到多角度、多层面的情感融合,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体味中获得语言的积累和情感的熏陶。
(责编 黄鸿业)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