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案例革新思路

更新时间:2024-02-16 点赞:6547 浏览:2129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为了满足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探讨了对现有“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各分支“学科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改革,力图为培养适合于现代中学一线源于:毕业设计论文www.618jyw.com
教学的高学历新型师资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关键词:硕士;培养方案;改革

一、培养研究生学历中学教师存在的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教学法”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其目标是培养从事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法”的专业课教师和教育研究工作者。“教学法”后来改为“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国家在该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上,要求学生“具有比较宽厚的教育专业理论基础,了解国内外课程和教学论分支的动向和趋势;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相关学科的知识,”但培养目标仍然是“能够承担教育学、课程论、教学论等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随着学历教育的不断深化和硕士研究生培养数量的增多,新世纪以来该学科毕业生的去向已经越来越多地偏离了当初设置学科时的培养目标。在对包括重点高等师范院校在内的6所学校的调研中,2006级、2007级共136名“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毕业生中有65.8%从事中学教师工作,这表明,“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就业方向已由原来的高校或科研单位逐渐向中学教师转变。另外,近年来我国以科研、学术研究为培养目标的其它“学科类专业”部分研究生加入了中学教师的行列,与“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同样成为硕士学历中学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多年以来在中学教师的培养方面,无论是专科学历的,还是本科学历的,其学科范围都是按一级学科来培养,满足了初中或高中各门课程所需要的一级学科知识背景。但作为研究生学历层次的中学师资培养,目前还没有明确设定按哪级学科来培养。现实情况就是沿用二级学科培养“研究人才”的模式来培养硕士学历的中学教师。既然中学各门课程涉及的学科范围是一级学科领域,在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硕士)的培养方面,却收缩成了二级学科,这显然与需求不相适应。具体来讲,目前基础教育硕士学历师资,主要是依靠“学科类专业”或教育类“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来培养。“学科类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知识结构特点是以某二级学科为业务范围,以某一研究方向(或以下学科)为学习主线的知识结构,其能力结构特点是以该二级学科业务内的研究能力为主体的能力结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培养方案特点是以教育基本理论为学习主线的知识结构,是以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法研究能力为主体的能力结构。作为“学科类专业”的研究生,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中学教学方面针对性不强,高层次专业知识面过窄,不能很好地发挥其研究生学历应有的作用,并且缺乏教学研究能力;“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特点,则更适合于做中学的教育管理者,作为一线教师则缺乏各分支专业内一级学科领域高层次的知识结构,同时也缺乏建立在较宽专业知识基础上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面向中学教师的硕士研究生学历培养方案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有一种趋势,就是学科化加教育理论的模式,这就使除高师院校以外的一些综合类高校也加入了承担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队伍。但作为主要承担教师教育工作的师范院校,在教育改革中更应该突出自身的特色并发挥其优势。本研究力图通过对“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硕士培养方案改革,使本学科成为在各一级学科业务领域培养研究生学历层次中学师资的主要渠道,走出一条更加适合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新路。
在对19所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的调研结果中发现,该学科设置的12-15个专业(统称为“学科教学论”)方向,如物理教学论、数学教学论、中文教学论等课程的设置上,教育学类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偏高,物理、数学、中文等专业课程所占比例偏低。以“物理教学论”为例,19所高师院校中,仅有两所学校开设物理专业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达到30%—35%之间,有7所学校在15%以下,最低的一所学校设置的专业课程学分比例仅为11%,其平均比例为21%。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下,想要通过硕士研究培养的渠道全面提高中学教师业务素质的目的难以顺利实现。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毕业的学生也普遍反映了这个问题。在调查中,有68.3%的毕业生认为“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本专业课程占总课时比例过低,同时还有74.0%的毕业生认为实践类、创新类课程偏弱等。对于未来成为中学教师的硕士研究生学历培养,新的培养方案应充分发挥师范院校教育学科与其他各专业学科的交叉。如此看来,从我国中学对高学历教师的需要入手,将各专业的“学科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学习、研究领域拓展到各自专业的一级学科领域的必要性十分突出。因此,针对现在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生培养中还存在缺乏对学科知识深入把握以及知识面较窄、只专不博等问题,新的培养方案应体现在知识、能力结构方面都适合中学高学历新型师资培养的需要,使这些新型师资在承担中学骨干教师、把关教师、指导竞赛生时,对学生在某学科领域起到思想启迪、方向引领的作用,并能在学生中发现和培养将来可能成为国际大师级人才等方面具备优势,从而使我国在培养基础教育高学历师资方面更加实用、更加完善,使高等教育的改革更加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三、师范院校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的改革新思路

近几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加快,考虑到未来中学教师知识结构的合理构建和课程价值,充分满足教师内在专业结构的要求,师范院校“学科教学论”在课程设置上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以物理教学论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例,一些学校在学位专业课中设置了物理课程论、物理学习论、物理创新教育专题研究、物理思维论、现代物理专题研究等一些教育学与物理学相交叉的课程。个别师范院校还增设了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研究、物理学前沿与中学物理、电磁场理论、平衡与非平衡统计理论、高等量子力学等物理学专业课程,来强调对一级学科领域内的专业能力培养;“语文教学论”专业方向增设了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语文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研究、语文教学本体论等有助于全面培养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课程。针对“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向培养中学教师转变这一实际情况,我们以该学科为基础来改革“培养方案”,使该学科成为培养中学高层次学历教师的重要对口专业,培养出更能适应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硕士生,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师专业培养水平不断提升并为教师源于:论文格式字体www.618jyw.com
自身专业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改革首先需要的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层面介入,通过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根据教育哲学确定改革的取向,选择教育目标,对每一个具体问题做出相应决策。其次,要有学科培养团队自下而上实现按各专业一级学科统一制定“培养方案”、统一规划和设置课程,建立一级学科的课程平台。在方案中合理配置学科类和教育类课程的比例,突出专业特色,使学生在加强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同时形成创造性思维及敏锐的洞察力;建立高起点“通才教育”培养模式。结合中学在各一级学科领域对高学历教师的需求,以社会职业需求为导向,以硕士生提高应用能力、科研能力为目标,使课程设置体现创新性、先进性、前沿性。注重开设创新类课程,体现社会性;调整课程结构,体现专业性;加强实践性课程,体现实践性;设置开放性课程,体现综合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将教育类课程与学科类课程同时作为基础课,并将专题研究和实践环节结合起来。
我们通过反复的论证、研究,对物理、化学、中文等教学论方向的培养计划进行了试点修订。在课程设置方面,将本专业课程学分与总课程学分的比例设置在40%—44%之间,同时在本专业课程内着重考虑了一级学科范围高层次理论课的合理分布及与基础教育接轨的实践类课程设置;其中,在教育类课程设置方面,重点考虑了与时展相适应的创新类课程设置。经过3年的课程改革实践证明,在“学科教学论”专业中增设相关专业课程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将他们培养成为懂教育的学科教学工作者,在其教学过程中更能发挥学科知识层次高、能紧跟学科发展的优势,最终成为具有现代教学名师水平的人才。
总之,“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改革实践的重心在于,按各自专业一级学科培养硕士研究生,强化其自身专业知识和教学应用能力。这对提高研究生学历中学教师的培养质量,营造学科类和教育类专业相互促进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此类研究生在知识结构更加宽广的一级学科范围内奠定好基础,实现基础理论的“系统深入”,对教学中灵活运用知识、引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作用。按一级学科培养研究生学历中学教师是一项重大的改革措施,它符合办好教师教育的客观规律。因此,我们相信它也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项必然趋势。
[本文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研究规划项目(06AIJ220029)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吴芳和]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