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半成品理答——优化“半成品”智慧

更新时间:2024-02-24 点赞:21994 浏览:972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往往在对比中一分高下,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前不久,《嫦娥奔月》一课两则不同的教学设计吸引了我:
教学片断一:
师:同学们,请你说一说,第一自然段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写的是后羿为民除害,射下了九个太阳。
师:后羿是怎样为老百姓除害的?
生:他登上山顶,运足力气,拉满弓,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
师:从后羿射日的动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生:他是一个力大无比的人。
师:请你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种“力大无比”表现出来。
生:(读略)
师:除此之外,你还看出后羿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他是一位为民除害的英雄。
师:让我们一起在朗读中体会后羿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学片断二:
师:同学们,请你说一说,第一自然段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后羿为民除害,射下了九个太阳。
师:传说中的后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就藏在文字里面。静下心来读读,你一定会对他有更多的了解。
生:后羿是一个力大无比的人。
师:何以见得?
生:“登上”“运足”“拉满”“嗖——嗖——嗖”“一口气”,这些词能说明后羿力气很大。
师:文字本身是没有生命的,但是巧妙的朗读能把它们变成一位勇猛的大力士。我们来试试看。
生:因为有决心为民除害,所以更显得力大无比。
师:对啊,这二者合起来,才是一个活生生的后羿。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段,在“力大无比”中体会后羿“为民除害”的决心;在“为民除害”的决心中体会后羿的“力大无比”。
乍一看,这两则案例的教学思路基本相同,都是围绕文本语言去体会人物形象,但细细品味,教者对学生回答的处理很有区别。这区别,就在老师对待学生的回答上。课堂教学是师生一次次生命对话的过程,学生的个人体验和独特见解,需要我们老师准确分析,理性对待,这样的过程,就是 “理答”。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更是一种评价行为,积极而有效的课堂理答,是对话、点拨启迪、鞭策激励的课堂文化。

一、教师的理答,要多一些点拨启迪

两则教学片断,第一位老师以顺向思维追问:“从后羿射日的动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种‘力大无比’表现出来。”“除此之外,你还看出后羿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颇为被动,一问一答中,极抽象、苍白地认识了后羿;
第二位老师则不然,“后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何以见得?”“为什么呢?”在老师的追问中,学生不再是浅尝辄止,而是进一步思考,将最初的“半成品”——初步的思考结论逐步完善为“合格品”乃至打造成“精品”。
“后羿为民除害的决心表现在哪些地方?”“‘力大无比的勇士’和‘为民除害的英雄’,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老师在学生孤立认识了两个特点之后,继续追问,向思维更深层次追溯,从而找到两者之间的关系:因为力大无比,才有能力为民除害;因为有决心为民除害,所以更显得力大无比。这样的认识,无疑比第一位老师更胜一筹。

二、教师的理答,要多一些赞赏鼓励

第一位老师在学生给出答案之后,直接让学生把这种感受读出来,显得苍白且有牵着鼻子走的意思;而第二位老师则在鼓励中暗示学生:你一定可以!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乐于继续“跳一跳”,从而也更深刻地认识了一个立体的、丰满的后羿。
独立意识尚未形成的小学生,是非常看重来自老师的评价的,老师对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会很大程度地左右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教师的理答充满鼓励的热情,将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主动、积极、深入的思维,从而生成积极探索、大胆表达的学习氛围,师生关系也因此变得愉快和谐;如果理答不当,不光会严重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会浇灭学生积极探索的火花,甚至逐步失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的理答,要多一些幽默风趣

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法宝。于永正老师教《我爱故乡的杨梅》,他请一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则边听边想象。学生朗读得声情并茂,一个学生不由得咽了几次口水。这个细节被于老师看到了,他幽默地说:“大家看这位同学多投入啊!刚刚使劲咽过两次口水。”同学们忍不住会心地大笑起来。于源于:毕业设计论文致谢www.618jyw.com
老师继续说:“我可以断定,课文里描写的杨梅,肯定在他的头脑中非常清晰地出现了,说实话,我也仿佛看到作者大吃杨梅的画面,看到那诱人的杨梅,我的哈喇子也流出来了。如果大家都能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说明你真正读懂了……”在一阵阵善意的笑声中,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对读书的方法也有了更形象的认识。
王崧舟老师曾写过这样一句话:“会听是金,会答更是金。”教师的课堂理答其实就是一门艺术,它充满智慧、情感和技巧。课堂上,让我们认真倾听,审慎提问,智慧理答,将学生思考的“半成品”逐步趋于精彩吧!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