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审美究感悟之异求审美之同

更新时间:2024-03-25 点赞:20935 浏览:9423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讲解,忽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影响他们审美能力的提高,使文学欣赏课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明清之际的学者陆世仪说:“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然得火不难,得火之后,须承之以艾,继之以油,然后火可以不灭。得悟亦不难,须继之以躬行,深入以学问,然后悟可以常继。”
言下之意是学生的感悟单凭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还须靠他们用心去感受和体验。因经历、学识、个性、想象力、情感倾向的不同,学生的感悟层次也不同,表现为:有的灵感顿生、思如泉涌,有的束手无策、无动于衷。如何使所有的学生得悟、继悟,在悟中释放自己的情感,提升自己的品味呢?笔者作了一点探究,试与同仁商讨。

一、正视感悟差异,教会学生质疑,提高其欣赏能力

学生的感悟差异客观存在,作为教师要正确对待,不嘲笑、不打压,应当主动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在悟中所遇到的困难,鼓励他们质疑。
贝弗里得说:“确切地陈述问题有时就是向解决问题迈出一大步。”可见教会学生如何质疑,是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有效举措。
例如,在欣赏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时,笔者告诉学生可以从作品中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畅谈自己的感受,大胆地提出质疑。尽管学生开始只是简单地质疑一些人物形象、剧本的矛盾冲突等,且质疑的表述也相对粗糙,有的同学甚至不会表达。面对此种情况,笔者并未横加指责,而是积极引导。随着质疑的一步步深入,学生懂得如何表述了,且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尖锐:安东尼奥为何签订完全不利于自己的契约?作为表现人文主义思想的经典作品,为何却在文章的结尾写出对犹太人夏洛克这样无情的结局?学生对这些疑问通过班级集体讨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
实践证明,当学生有所悟且提出摘自:毕业论文格式下载www.618jyw.com
一个有价值的疑问时,不但他本人和其他学生受到鼓舞,而且教师的思维也会被带入一个新的境界,实现教学相长的双赢效果。这充分表现了感悟文学作品必须要时刻关注“灵魂”,倾听“灵魂”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

二、理解感悟差异,教会学生品味,提高其分析能力

理解感悟差异,教会学生品味文学作品,是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的重要举措。品味细节又是解读文学作品的钥匙,当然也离不开学生的发现和互动。在实践中,我们要采取品味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缩短讲解、点拨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交流和体验的机会。同时,要关注感悟能力弱的学生,主动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表达出来,与同学交流共享,利用集体的智慧,帮助他们提高品味水平。
例如,欣赏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和《故乡》时,笔者先鼓励学生从作品中找出细节,并对细节进行分析,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学们通过自找、分析、讨论,从动作描写中感悟到善良朴实而又迂腐孤傲、执迷不悟的孔乙己形象;从语言神态中感悟到纯朴善良而又迟钝麻木、愚昧落后的闰土形象。然而同学们忽视了环境描写部分,特别是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笔者稍加点拨后,同学们互相讨论起来,最后连一向羞于表达的同学也跃跃欲试。同学们通过合作交流了解了作者写作时的心境,进一步地走进了作者的情感世界,领悟到了作品深层次的内涵。
由此可见,正确引导学生品味文学作品的细节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洞察力与分析力。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三、遵循感悟差异,教会学生对话,提高其审美能力

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中指出:“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透彻地说明他的意见的合理性,应下功夫选择典型的事例作为思维的中心。”意思是在选择讨论话题时,应遵循学生的感悟差异,教会学生“渔”。在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专题欣赏时,要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找到自己不同的感觉,用自己的语言文字与作品进行对话,解决在评价中所遇到的问题,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例如,欣赏杨朔的作品《画山绣水》时,考虑到学生很难理解作品中如仙境般的桂林山水为何穿插那么多苦难的神话传说。于是,教师可以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杨朔写作时的信息资料,课上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配乐朗读,想象一下作者所写的内容,然后打开课本,交流信息资料,引发思考,展开讨论。从自身的角度去感悟作品的表现方法、艺术风格、思想内涵。从感受表述到领悟到评价,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与作品对话的过程。评价最多的是苦难的神话传说给予自己心灵上的震撼,其次是清奇峭拔的桂林山水激发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学生与文学作品的对话离不开作品的侧重点,有的侧重于历史背景,有的侧重于奇妙构思,有的侧重于人物形象,有的侧重于寓意联想——只有遵循这些侧重点,才有对话的着落点,就有了“渔”的下手点,才能探索出作品背后的真实,才能有效地评价文学作品。
上海洋泾中学李海林老师上课时,总是善于倾听学生的任何想法,非常尊重有不同意见、敢于说真话的学生。他特别关注不太合理的意见并加以评判,同样关注每一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悟程度,激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加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我们要像李海林老师那样,以平等、博爱、宽容的心对待学生,尊重他们每一个人的个性和见解,教会他们与文学作品对话,客观评价作家们的表现方式和写作技巧,从审美的角度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让学生的悟得以常继。
(杨柔美江苏省海门市三厂镇初级中学2261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