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审美文化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23 点赞:12788 浏览:565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在归纳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新历史主义批评、文学社会学、文化解释学,以及传统的作家作品研究等研究方法与理论,把作家朴景利及其《土地》.放在韩国近现代史及其生存环境这个大背景下,仔细考察朴景利的人生经历、文化体验及其形成的文化心态,逐层分析其民族史观和文学观,阐释这种文化心态对朴景利审美理想的影响,归纳《土地》的审美特征,客观地评价朴景利的文学成就及《土地》的文学史地位。首先,以日本帝国主义“文化统治”、“同化政策”、6.25韩国战争及韩国资本主义发展为线索,考察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氛围,同时以朴景利个人的人生经历为考察对象,分析阐明从中形成的文化心理。朴景利家族的不幸使她的文学带上了浓厚的“恨”之情绪,这种个人的“恨”之情绪,经4.19革命脱胎换骨,从个人层次一跃而上,成为民族层面上的情绪。其次,以朴景利的民族史观和文学观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在特定文化心理驱使下,朴景利一解个人之“恨”的创作动机如何发展成为书写全民族“恨”之情绪的创作活动。从中可以感觉到朴景利有意识的排日情绪,以及皇民化教育下形成的无意识层面上的日本文化之残余,朴景利的文学观虽不可必免地带上排日意识和民族主义情绪,但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关注。论文通过对朴景利文学创作道路的考察,阐释了朴景利以“恨”为美学底蕴、以·“生”为审美存在、以“真”为审美灵魂、以“|教学论文范文|”为审美升华的审美追求。再次,综合分析《土地》所刻画的人物及形象的审美特征,归纳《土地》的审美风格。首先对《土地》中出现的人物形象进行分类,一类是以“恨”之情绪为表征的人物形象,一类是从“恨”之情绪中超脱出来得到升华的人物形象。在《土地》中,“恨”是一种普遍情绪,与人的生命同在,并且不管是善人还是恶人,都普遍带有这一的情绪。或者因过于善良而积存了太多的“恨”,或者不能抑制无节制的终极成为“‘恶”人。“恨”还可分为民族层次或民众层次上的知识分子之“恨”:有守旧|英语教学论文|的朝鲜朝末期儒生之“恨”,有开化期知识者之“恨”,也有体认时代变化和民族危机进行反抗的人物(如东学、义兵抗争、独立活动等“寻找祖国”的勇士)之“恨”。此外还有个人之“恨”,有出生或身份所带来的“恨”,有无法如愿的爱情之“恨”,还有个人的“恨”转化为“恶”的情况。继而,论文对《土地》中特定的形象——未亡人、土地、观音帧画及其他自然意象与象征意蕴进行分析和阐述。《土地》中的“未亡人”形象表现出对生的坚韧的美学,象征了早年失去丈夫、作为家长维持生计的女性至难的生活经历;“土地”意象象征着“无穷宽容”的母性世界、全宇宙范围的解恨相生之世界,这种至高的母性原理才是作家真正展现给读者的对生命的敬佩。此外,《土地》中还经常出现“布谷声”与“凌霄花”意象,它们构成《土地》整体上的一种氛围、一种意境,统领全篇。布谷声是一种强烈的覆信,使整个《土地》战栗;凌霄花是《土地》之花,在小说中多处出现,只有经过了所有磨难之后才能似幻非幻地看到此花。《土地》中还表现了作家独特的叙事策略,还原民间文化而进行的《土地》审美叙事突出了民间传统文化、民间世态、口传的方言叙事与民谣,并以这种民间视角、通过民众的眼和口表现了《土地》所特有的历史叙事方式。最后,考察了崇尚自然和人性和谐的审美风格,以及对人性恶之反省为主的审丑的审美风格。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各类人物“恨”情绪的表露,阐明作家的世界观,即作家所表露出的对生命思想具体的确认。作品中还可以发现对传统思想肯定性的继续,即“恨”之情绪、对生命的热爱、对恶行的包容及对劝善|教学论文网|的信任。此外,作家在试图解决个人和社会责任之矛盾的过程中,作出了对利己的贪欲、支配欲的警戒,并对当时的制度和习俗提出了异议。作为克服的方案她夸大|教学论文网|了自由意志的重要性,以及人作为一个生命体维护人的尊严和同等而必须|英语教学论文|的怜悯和大慈大悲的思想。要“把握《土地》的文学性,就要在其中读出一个自然”,《土地》正是对“自然的模仿”中的“自然”本身。《土地》通过民间生活及其“眼”来刻画了自旧韩末到解放为止的朝鲜历史,也正如“土地”这个题目,其内里有着“自然”之象。,对亲身经历并目睹了日本殖民地时期、韩国6.25战争及资本主义转型期的朴景利来说,《土地》叙事可以说是以“近代”的视角进行的对过去历史的回顾,是“自然”与“近代”碰撞时作出的对“文化”的思考。在国民国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构成的近代意识形态下,朴景利的视角并未停留在历史与社会现实或两者的相互关联上,更多关注的是超越这些而存在的人的本性或超越存在的一般性。总而言之,《土地》的意义在于,始终以审美视角来进行“文化”的批判性思考,把对生命的热爱与对恶行的包容、对劝善|教学论文网|的信任等韩民族传统的思想相贯通,通过一个个民间人物含“恨”的生活的展示,把最具韩民族特色的“恨”之情绪附在了《土地》整篇小说的底层,把对生命的尊重推向了生态界乃至全宇宙范围。朴景利这种对生命深刻的探讨及对民族文化的审美发现,使《土地》不愧为“韩民族文化的巨塔”,作为民族向心力的源泉,为保存和发展韩民族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这一点可以说《土地》取得的成就在韩国文学上首屈一指。【关键词】:朴景利《土地》生命“恨”|教学论文范文|和谐自然
【论文提纲】:摘要7-9Abstract9-15正文15-133参考文献133-142附录142-14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