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巧设疑问,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实效性

更新时间:2024-02-06 点赞:16947 浏览:7246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数学课上恰当地设疑,“重要的提问”应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进展相适应,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更有助于实现教学历程中的具体目标,富有启发性,并能使学生自省. 笔者在此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数学课上的设疑.

一、设疑是提升初中数学教学实效性的一种重要的策略

初中数学课的一个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疑问. 现代心理学探讨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的火种,思维以疑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有解疑,有所进取. 由此初中数学教学要高度重视设疑. 这个策略运用得好,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提出不足和解决不足的历程,并在这个历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学习思维策略,提升思辨能力,进展革新能力. 第斯多惠就曾说过,“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也就是说教师应通过启发学生去探讨真知,可想而知设疑是多么重要.
比如:如图,同学们,你能提出哪些不足,怎样解答?
此题一出,学生的思维便很快活跃,主动参与性就强了.
回答出的答案形形色色:(1)A,B点的坐标是多少? (2)△ABO的面积是多少?(3)向上、向下各平移一个单位又是怎样的?(4)当x取什么值时,y小于0(大于0)?等等.
这样设疑,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实实在在地进入了“状态”.

二、设疑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具有实效性

1. 设疑时既要注意目的明确,还要注意创设直观、趣味、运用性强的不足情境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 创设不足情境,能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的学习历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讨历程. 再通过启发式教学,学生不仅能获得现有知识和技能,还能进一步探讨未知的情境,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 怎样做到目的明确,又兼顾直观、趣味、运用性呢?比如说:在开始学习圆与圆的位置联系时,用多媒体展示“月有阴晴圆缺”的情境,富有诗意的情境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但这包含太多非数学信息,所以要恰当合理地引导,避开“”,我提出的不足是:“在这幅图形中有哪些学过的基本图形? 这幅图体现了这些图形之间的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到本课的主题“探讨圆与圆之间的位置联系”上来.
2. 设疑要在学生的“最近进展区”,才能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
初中学生的特点是,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学困生”居多. 鉴于这一特点,我们的教学设疑必须把“最近进展区”作为一条重要的原则,并有意识地贯穿整个设疑教学历程,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尽量使“学优生”不因设疑太易而轻视不足,中等生主动深思,也能激发“学困生”对不足的兴趣,以创造一种“互帮”、“互助”的教学境界. 假如进行“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联系”的教学时,先让学生求出方程2x2 - x - 1 = 0的两根为l和0.5,然后就问大家能不能找到根与系数的联系. 这就缺少了一定的思维梯度,学生很难想到计算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我们可以转变设计不足的策略.
3. 所设疑问要有系统性
系统是指设疑教学历程中所设计的不足要构成一个完整的不足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个不足要相互联系,每个不足都属于一定的层次,且易被不同层次的学生所接受. 特别是在学生自我探究时,通过系统的设疑可以引导他们如何探究. 如:在学生列方程解运用题时,可以这样设疑:
(1)这道运用题的已知和未知是什么?(2)这道运用题属于我们学过的运用题中的哪类不足?(3)如果是我熟悉的运用题,应该回忆一下我熟悉的运用题是用什么策略解决的. 如果是我不熟悉的不足,我可能用什么策略来解决?(4)给你一个提示,列方程首先要找等量联系,你找到等量联系了吗?还可以以哪些角度找等量联系?其中最简便是哪种?(5)检查解的方程是不是正确. (6)我与老师的结论不一样,是什么理由?是老师的错误还是我出现差错? 重新审视我解决的不足.

三、有艺术的设疑,更能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根据数学的特点(高度概括,抽象)和学生的特点(基础差,对学习无兴趣),作为不可缺少的教学策略的课堂设疑,必须注重启发式,讲究艺术. 唯有好的设疑,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看,有如下策略可以运用,且教学效果甚佳.
1. 先激疑再解惑
激疑是进行教学的重要技艺,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诱其深入深思,通过释疑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如:在学习发现平方差公式时,我就出了如下四题:(1)(100 + 1)(100 - 1);(2)(x - 3)(x + 3);(3)(1 + 2x)(1 - 2x);(4)(2b + 3)(2b - 3). 然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做,看看谁做得快又准,说说做得快的策略. 老师在1分钟时间里就解出来了,学生发出惊叹,很快就激起学生急于解惑的心情.
2. 循序渐进,一一解惑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是不断设疑、不断解惑的历程. 但对于层次多、内容复杂的数学知识,则宜于用剥笋壳的策略,层层深入,递进设疑,以化多为少,化繁为简. 在几何教学中我就经常运用这种策略,不仅可以具体形象、递进式地说明几何图形的性质,而且能帮助学生提升思辨能力.
总之,长时间坚持巧设疑问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深刻性,使学生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当然教师应在学生回答不足之后,及时给予评价,这样,就可使教师的设疑效果落到实处,真正实施“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 同时,一方面要使学生感到自己努力不够,还要不断地努力;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成效的. 这样的课堂教学也就更具有实效性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