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鼠是,寻找另1种可能相关

更新时间:2024-03-10 点赞:30742 浏览:1439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细心的读者已经,两份不同的教学实录中,隐藏着并不难察觉的漏洞:2007年的课中,我有儿子;而到了2011年的课中,我却有了“女儿”。
究竟是怎么回事?且听我把故事慢慢讲来。
最初决定上这节课,便打算由儿子所在班级的座位图引入。
是的,儿子是真,“女儿”是假。
想来,听课学生对“执教老师的儿子是谁”这一类话题,还是有兴趣的。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寻找张老师儿子的,的确让课堂平添了几份趣味。当然,的,还不情境本身。面对“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学生在三五分钟内便可轻松掌握的数学规则,我深知“习得”与“”之间的差别,并选择了“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思路。教学,沿着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规则”而展开。
以课堂的微观展现看来,学生的确也了建构的可能。以最初的“第几排第”,到随后的“4排3个、43、4.3、竖4横3、↑4→3、3-4、4,3……”,简单变化的背后,是学生所的复杂的思维,有观察和比较,浅析与综合,亦有抽象和。,学生给出的诸多“建构”还略显稚嫩,与严格的数学表述相去甚远。但独立建构所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却是更愿意的东西。所谓有时比结果还要,大意如此。
当然,美好的愿望有时总有那么一点点一厢情愿。那一次,我也幸免。几次成功的实践后,我迎来了学习并不的班级。,相对薄弱的知识与策略教学论文积累,加上对“自我建构”这一学习方式的不适应,课堂展现出不合时宜的尴尬——五分钟的独立探讨后,竟然无一小组给出的。无助的眼神和无处着笔的神态告诉了我,这所习惯于完成的任务,更胜任的挑战。美好的意愿,在现实面前,一下子冷却。我深知,“自我建构”,也许并不像想像的那么简单。,究竟引导学生在这一领域中“创造属于的知识”,便由最初的信誓旦旦,转而思辨、实证的猜想。
当然,偶尔一回的失败实践,还以。随后,每逢学习相对薄弱的班级,那一次又一次的遭遇,开始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再创造”是选择的路径吗?还能有别的可能吗?课堂实践,陷入暂时的困顿。
无独有偶,2010年,同为张兴华老师的弟子,北京实验小学的施银燕老师,也执教了这一课。坦率地说,在教学的技艺上,她的课堂并不,还显得有些粗糙。,在她的课堂上,学生所展现出的那份以容和自信,游刃有余的思维,却是我课堂上所许久找到的。
同样的《确定位置》,她的课堂由“打地鼠”这一小游戏展开。请允许我转述的经典片断,以窥其大意。
师:会玩打地鼠游戏吗?(会)人玩,谁都会。要是双打,你们行吗?
生:行!(屏幕出示:A看,B打)
教师请上两位同学,并明确规则:一位观察大屏幕,记住地鼠的位置,随后教师隐去地鼠;另一位看,只能位同学的语言描述,找到地鼠的位置。
屏幕出示只地鼠,隐去后——
生1:它在第2竖排,以下往上数第3个洞里。
生2:我知道!它在那里(用手相应的位置)。
师:厉害!俩之所以成功完成任务,靠谁?
生:靠位同学,他找得很准。
生:我位同学也很,他描述清楚的话,位同学也很难找到。
师:看来,的成功来自于准确描述和通力合作。不过,下一关将更难。想不想挑战一下?
生:想!
师:还是双打。不同的是,这一次,位同学描述地鼠的位置时,只能用两个数,比如只能说

3、4,

2、6。这回,你们还行吗?

生:行! 师:需不搭档的两位同学先商量商量?
生:。
师:那行!同桌俩协商一下,待会儿让你们俩来合作完成,你们提前商量些。
同桌商量,随后请出一组参加游戏。地鼠出现后,隐去。随后——
生:4、2。
生:地鼠在这儿。
师:奇怪,他只说了4、2,你是怎么准确找出地鼠的位置的?
生:商量好了,个数是指第几组,是以左往右数的;个数是指第,是以上往下数的。
师:原来,你们有过明确的约定啊。那么,有哪些小组,你们约定的规则和不一样?
生:……
坦率地讲,当施老师“这一次,位同学描述地鼠的位置时,只能用两个数,比如只能说3、4,2、6”时,我还心生纳闷——这告诉吗?课改到了今天,数学知识怎么还能以这样的方式呈现?静态数学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的数学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数学策略教学论文,岂能如此一告了之?,课堂的悄然推进,尤其是,当同桌两位学生为了老师的苛刻要求而开始窃窃私语时;当渐渐以数学交流中意识到,“两人之间确立好统一、明确的规则,明晰两个数的特定含义及,交流才可能”时;当在全班反馈时又进而,不同的小组有可能会选择不一样的规则,而为了便于交流,建构让大家都能认同、接受的统一规则时,“先列数后行数,确定列数要以左往右,确定行数要以前往后”的规则建立便已是水到渠成。至此,我才意识到,原来,“创造”并不是好课的标签,“告诉”也创造出美妙的课堂。
,决定借鉴这一思路,对课堂重构。
全盘照搬,无疑价值不大。简单的拼接,创造新的可能。所以,再三斟酌后,我选择了嫁接——沿用原有的素材,转换思路和结构,变“创造”为“告诉”。
课堂,仍然以张老师孩子(为何儿子,孩子?个中理由,读者思索)班级的座位图展开。猜测无果,学生渴望真相。,当我数学上最标准的方式给出答案后,却在学生中引发了的争议:同样是(4,3),为何不同的小组,寻找到不同的答案?有疑惑,才会有深入的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很快,矛盾冲突便转化为学生细致思辨的动力源泉,解惑之门也在随后的深层对话中不断清晰:(4,3)固然是准确的数学表达,但缺乏对4和3所表示含义的认知(说,也即哪个才是列?哪个又是行?确定列和行,又该按怎样的展开?)所以,上出现分歧也足为奇了。课行至此,规则似乎还确立,但读者想来已经清晰:用数对确定位置的两大核心要素——方向和,已尽在学生把握之中。下面的,小小的规定而已。所谓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已然深刻理解,剩下的形式表达了。
当然,借鉴的,也有的新突破。这些突破,尤其体现在新课的练习设计上——更开放的理由空间,更自由的思维和表达。其间,有横向上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类比和迁移,有纵向上学生对“数对”来龙去脉的追问与思辨。更的是,这些理由,都源自于学生深入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后的质疑,这在版的练习设计中,是绝无仅有的。
,还是遇到了新理由。尤其是,当学生同样的(4,3),找出四个不同的孩子时,面对老师的理由,“真是我说清楚,那你们说说,是我哪儿说清楚?”的表达总是清晰和准确。几次不解其意后,再三思索,便渐渐的奥妙所在。原来,理由不学生,而照片本身,我儿子所在的位置。让重新回到照片——儿子所处的位置是(4,3),4的含义很好理解,方向也很好表述,但3的含义却不那么好表述了。,5人一列中,以前往后数是第3个,那么以后往前数第3个,左右亦然。所以,学生在梳理每个数的含义时,对方向的感受总显得有些含混不清。原来,是“3”在作祟。

1

,照片已然成型,要重新PS并非易事,重拍更是工程浩大。决定走一下捷径,照片沿用,把儿子“换掉”。,便有了2011年课例“女儿”一说。细心的读者不难,以(4,3)改为(4,2),细微的变化背后,换来的是学生对于用数对确定位置中“方向”和“”的更为清晰的认知和表达。遗憾的是,是善意的,但毕竟是“谎言”,两全其美了。
现在想来,关于《用数对确定位置》的“人的同课异构”,并非自身对专业的纯粹自觉与自我超越。对原先课堂所有着理由的诚实面对和思索,加上他人对我的影响,随后作出的积极应对,更上述故事自身的进展逻辑。毫无疑问,这与所的关于《圆的认识》的两次探讨,略显不同。
以2002年《走进圆的世界》一课的繁华绚烂,到2007年《圆的认识》一课的返朴归真;以前一版本对于数学文化的“标签式演绎”,到后一版本“由外而内”的“华丽转身”,其间,同伴与导师的质疑无疑是最初的原动力,而与此,自我对数学、对数学教学、对数学文化的新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新探讨、新领悟,也在扮演了极为的角色。基于理由的自觉内醒与建构,似乎更这一课例“同课异构”的逻辑线索。
当然,更为的还不此。在看来,说2007年版《圆的认识》在课堂认知、文化表达、思想领悟等层面,对2002年版《走进圆的世界》的一次全面超越的话,那么,新版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与其说是对老版的超越,毋宁说,它更像是在寻找另可能,新的可能。事实上,“引导学生创造属于的知识”也好,“让学生在告诉中对策略教学论文的深刻领悟”也罢,本身并无好坏之分。或许,对于不同能力水准的班级,对于不同认知风格和习惯的学生,它们各自相对更适切的运用而已。或许,在这些班上,种策略教学论文更能展现孩子们“独立建构”、“自主创造”的天分,而在另班上,种思路更的认知逻辑,也更于对“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内在规则有更深刻、更精准的理解和把握。好坏,唯有适合与否。
事实也的确如此。每教学内容背后,都隐含着截然不同的教学路径与可能。不必过度不同路径之间的优与劣。,每可能,都有其有着的价值与适切性。的是,展现更多的可能,然后以中选择更适合的,与身边的“这一群”孩子分享。
,“人的同课异构”,便了每人不断寻找新的可能的方式罢了。
(张齐华,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210008)

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