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电一体化“三角形”物理课程方式探讨

更新时间:2024-01-21 点赞:34481 浏览:15774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简称高职)近几年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围绕这一培养目标所进行的高职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模式是来自于某种课程形式并以其课程观为主要指导思想,为课程方案设计者开发或改造某个专业并编制课程文件提供具体思路和操纵方法的标准样式。重视课程模式的探索,是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理论研究的主要区别,是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的主要特征,也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如何构建以及构建什么样的课程模式直接决定着高职人才的特点和培养规格,在高职教育中具有基础理论意义。本文把高职课程模式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高职课程模式的宏观形式,包括组成高职课程模式的三要素及其基本内涵和相互关系;第二层次是在具体专业层面上高职课程模式。该层面上的高职课程模式可以看作中观层次,有着具体的课程内容及其组织结构;第三个层次是高职课程模式在具体学科上的微观表现形式。该层次既是中观层次课程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该门学科在高职教学中的具体操纵方法。为了构建一种既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又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特点的高职课程模式,本文探索了一种以“三角形”课程观为指导的与机电一体化专业相结合的物理学科课程模式,为该专业的学科教学提供了一种课程操纵方法。论文分四个主要部分,概述如下:第一部分对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理论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概念,对具体内涵进行了界定。组成高职课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程模式的三个要素是高职课程观、高职课程内容和高职课程结构。第二部分通过对国内外高职课程模式的比较和分析,找出了各种课程模式的优点和不足,为构建新型高职课程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以为|教育论文网|在课程现上应有一种平衡各方面关系的多元整合的课程观,同时,“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是高职课程模式的主要特点。第三部分是论文的中心内容,该部分对高职课程模式在宏观和中观层面上分别进行探讨和构建。通过对多种课程观在高职教育上的应用分析,提出了以学生、社会、学科为三角形的顶点,以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为三角形中心的“三角形”高职课程现,构建了由“三角形”高职课程观、高职课程内容和高职课程结构组成的高职课程模式三维模型图,并对高职课程模式三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诠释。在中观层面上,结合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特点和具体培养目标,通过对该专业的专业背景分析、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提出了包括基础能力K小机械技术能力(AJ、电工技术能力(A力、电子技术能力(A4X共性技术能力(AS)以及关键能力(A6)的六项一级能力模块和27项二级能力模块。为了得出一级和二级能力模块指标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权重,我们设计了两个专家调查表,分别对两种能力模块指标进行了调查。为了更加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在调查对象的选取上注重了对企业一线专家的选取,按教育专家与企业专家1:1的比例操纵。在一级指标选取16位专家,二级指标中选取40位专家分别进行了调查,回收问卷全部有效。经过数据处理,所得权重结果如下:AI—0.17,AZ—0.16,A3—0.18,A4—0.18,AS。0二7,A6=0.14然后,用肯德尔(M·Kendall)和谐系数法对专家给出的数据作了明显性检验。结果为:除基础能力(AI)一级指标下的四项二级指标权重在0*0水平上明显一致外,其余均在0刀5水平上明显一致。因此,2Z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可以说所得各项指标的权重数据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能力模块指标的权重是该专业课程设置及课时分配的重要数量依据。本部分对配合各能力模块教学的具体课程以“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开发表”的形式给出了具体参考。第四部分是对高职课程模式在微观层面上即在物理学科方面的探讨。通过对高职物理学科的分析,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物理教学目标,提出了“三角形”物理课程模式的具体内容:在课程观上,要以高职学生、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用和物理学科三种基本因素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以培养高职学生的物理素质和能力为中心,综合平衡三者的关系;科学公道地构建该专业的物理课程模式。在物理课程内容的选取上要精选,以“必须|英语教学论文|”、“够用”为原则,把培养高职学生的物理运用能力作为物理教学的重点,加强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和物理实验教学,并留意同相关学科的结合,使学生的物理能力在操纵技能的培养中得到应用。物理课程【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式物理课程模式课程观“三角形”课程观模块机电一体化
【论文提纲】:引言12-131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式理论概述13-181.1现代课程理论13-161.1.1课程的概念13-151.1.2现代课程理论流派15-161.1.3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的启示161.2课程模式理论的历史及发展16-181.2.1关于模式16-171.2.2高职课程模式17-181.2.3高职课程观与高职课程模式的关系182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现状分析与评价18-242.1西方各国的高职课程模式19-222.1.1德国的“双元制”高职课程模式192.1.2CBE/DACUM高职课程模式19-202.1.3NES高职课程模式20-222.2国内高职教育课程模式22-232.3国内外高职课程模式评价23-243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三角形”课程模式研究24-433.1构建高职课程模式的基础24-273.1.1三足鼎立论课程观243.1.2高职人才素质特点24-253.1.3高职学士的特点25-263.1.4高职院校特点26-273.2高职“三角形”课程模式的构建27-323.2.1多元整合的“三角形”高职课程观27-303.2.2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内容30-313.2.3灵活多样的课程结构31-323.3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三角形”课程模式的构建32-433.3.1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背景分析343.3.2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岗位分析34-353.3.3高职机电一体化职业能力分析35-363.3.4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构建36-433.3.4.1能力模块指标的权重分析及计算36-373.3.4.1.1一级能力模块指标的权重计算37-383.3.4.1.2二级能力模块指标的权重计算38-423.3.4.1.3课程设置及课时分配42-434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三角形”物理课程模式研究43-494.1构建高职学科课程模式的依据43-454.1.1高职学科课程模式的特点43-444.1.2高职物理学科的特点44-454.2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三角形”物理课程模式454.3构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物理课程模式各模块的内容45-494.3.1基础知识物理模块(AP_1)464.3.2机械技术能力物理模块(AP_2)46-474.3.3电工技术能力物理模块(AP_3)474.3.4电子技术能力物理模块(AP_4)474.3.5共性技术能力物理模块(AP_5)47-49致谢49-50参考文献50-52附表152-58附表258-59附表359-61附表461-6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