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利用多媒体优化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03 点赞:11360 浏览:4654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过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与进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是优化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时效性的重要举措。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就此谈些粗浅的熟悉。

一、借助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精力集中,思维活跃,才能进行积极、主动地学习。借助媒体上风,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特殊的葬礼》一课时,学生都没看到过塞特凯达斯瀑布,对此非常陌生。为激发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时,笔者声音低沉地说:“现在,老师带你们去参加一项特殊的活动——塞特凯达斯瀑布的葬礼。”然后课件播放塞特凯达斯瀑布的美景。在抒怀优美的音乐声中,挺拔参天的树木,一泻千丈的瀑布,以及活泼可爱的珍禽异兽把学生深深吸引住了,他们完全沉醉于如仙境般的世界里。此时画面一转,音乐转为低沉哀伤,很多人身穿黑色葬礼服,神情庄重,站在面对枯竭的瀑布前。在展示画面的过程中,学生情绪激动,产生了强烈的学习,自然激起了学习的兴趣。

二、借助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阅读教学要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当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处需要学生理解掌握,当教师向学生提出不足,学生仍“启而不发”难以理解时,教师借助多媒体上风,可以使难点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变静态为动态,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讲解《詹天佑》一文,讲到火车怎样爬“人”字形铁路时,很多学生读不明白。笔者课前准备的课件用上了派场,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铁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他们立即就明白了这段课文的含义,并油然而生地钦佩詹天佑那超人的聪明和创造才能。

三、借助多媒体,感悟语言文字,提高教学效率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语言文字的练习,学生的阅读过程应是理解和感悟语言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不受时空限制,把抽象的概括还原为具体形象化,以而加快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教学效率。
比如在学习《长征》一诗时,由于时代间隔较远,学生对当年红军长征知之很少,对伟大领袖主席了解甚少。因此,理解和感悟诗中的“暖”与“寒”,是大多数学生的困难。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战斗故事,加上教师引导,学生品悟出了“暖”体现红军战士没费一一弹取得胜利后喜悦的心情。接着出示课件(铁索桥静止的画面)。
师:这就是位于大渡河上的铁索桥,不要说攀着铁索过桥,就是站在江边瞅一眼,会有什么感觉?
生:铁索寒光闪闪。
师:这就是“寒”。
生:让人毛骨悚然。
师:这也是“寒”。
生:令人心惊胆魄。
师:这些都是“寒”。更何况对面还有敌人的机疯狂扫射!
由于这里恰当运用媒体手段,转变了以前教学中的时间长、效率低现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情感对人的认知和行为起着刺激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篇佳作都蕴含作者的丰富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若能适时借助媒体上风,培养和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便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例如《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一文,讲到宙斯惩罚普罗米修斯时,播放课件:普罗米修斯身缠铁链被拴在山崖上,狂风终日在他身边咆哮;冰雹敲打着他的面庞;凶猛的大鹰在他耳边尖叫,用无情的利爪撕裂他的肌体。学生看完普罗米修斯忍受巨大折磨的痛苦场面后,对他的英雄行为的赞颂、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五、借助多媒体,进行课外拓展

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在结束新课时向课外拓展,增加课堂信息量,有利于实现课内外的沟通。一位教师在《火烧圆明园》结课时是这样拓展的:
法国作家雨果赞美圆明园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这样一座着无数奇珍奇宝、堪称当时世界之最的博物馆、艺术馆是怎样毁于一旦的呢?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断。
这种课外拓展,既能加强学生对圆明园的热爱,又加深了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增强课堂教学艺术效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固然多媒体技术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道利器,但它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师若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就会生动形象,多彩多姿,学生学习思维灵敏,情绪高涨,以而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