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与提高

更新时间:2024-01-31 点赞:6325 浏览:214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200-02
小学语文教育,其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其中阅读教学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促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能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感受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策略,积累语文材料。使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进展,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怎样搞好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进而达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目的,是本文目的之所在。
1什么是阅读能力
所谓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实践中和阅读后的理解、浅析、概括、联想、鉴赏和评判能力。由以下几种能力组成:

1.1认读能力

认读不是孤立地读出字音,也伴随着初步的理解,即对文章表面的理解能力。只能发出字音或者仅仅看见书面符号,不能说是阅读,这是由于没有把声音或书面符号同所代表的意思连在一起。因此,最初教学生认读,必须做到逐字逐句的认读,若是朗读要读准每个字的音;若是默读也要看请楚每个字每个词,能弄懂词、句所表达的基本意思,知道文章是什么体裁,写的是什么,能对所写内容进行复述。

1.2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结构中最基本的成分。指精读文章后,能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的各种联系,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和把握语言的深层含意。较好的阅读能力,不仅指能顺利地认读,而且能较充分地、正确地把握阅读材料的中心,善于捕捉作者在字里行间隐含的“言外之意”。学生往往偏重对阅读材料表面含义的理解,而忽视阅读的真正目的。因此,在小学阶段,要教儿童逐步获得理解字、词、句、篇的能力和初步浅析、综合、抽象、概括的阅读能力,知道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并正确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1.3鉴赏能力

鉴赏能力,或称其为“评判能力”,阅读时,能在全面理解作品的条件下,对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作出自己的判定与评价,不使自己的头脑成为作者思想任意驰骋的跑马场。能对文章作认真的评析,能考察其真实性,能判定是非曲直。就是说不盲目读书,不迷信书本。所以,阅读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读懂文章的字、词、句、篇,还要培养他们的评判能力,要能品味作品的优劣:看到佳处,能道出其中的高妙;发现缺陷,不为其错误迷惑。以而真正在阅读中增加学识。

1.4记诵能力

“记诵”贯串在朗读、默读和背诵过程中,在朗读和默读时,也有记忆活动介入,通过熟读,达到背诵。因此,背诵能提高记忆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背诵也是积累知识的重要策略。积累到一定成都就会把书本知识同自己掌握的知识相沟通,善于触发联想。如读这篇作品能联想到以往读过的其他作品;见到这种技艺教学论文能想到另外的策略;学到这种知识,能联系到别的知识;由此种文体延及到多种文体;以书本上讲到的情景联想到自己感受到的某些情景,等等。这样就能将死书本化为活材料,由旧知识天生新思想。
2当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近况(结合自身工作情况,针对每种情况举出实际例子,或提出其他的理由。)
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中有着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浅析轻综合、重共性统一轻个性差别的倾向。造成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普遍较差。主要体现在:
2.1缺乏阅读兴趣,学生在阅读项目兴趣上低于其它类活动。有的学生说,阅读活动不如文艺娱乐活动有吸引力;有的学生以为,看电视、录像、玩电脑、听录音直观而且生动活泼,比看书有意思。由于缺乏阅读兴趣,看书的人就少。
2.2心里障碍严重,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出现惧怕和偷懒两种心里倾向。浅析其理由:惧怕是由于怕读不好被同学们嘲笑,读错了挨老师批评;偷懒是由于学生自制能力较差,不会制约教学论文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所以不读书或少读书,或应付读书现象时有发生。
2.3缺少策略指导,教师为了求得统一的“高标准”,中浅析轻阅读,重深度轻宽度,把主要精力用在词句段篇的浅析上,课堂上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书感悟,冷落了学生的读书指导,忽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学生自主读书的积极性。
2.4阅读总量偏少,学校图书室图书数量少,品种较单

一、加之图书管理职员少,不能面向全体同学开放,造成了学生阅读面窄,阅读量小。

3培养并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目的、有计划指导学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呢?

3.1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首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他们选择程度适当的读物。如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浅显、贴近实际生活的注音读物(童话、语言、童谣、古诗等);中年级学生可以阅读一些文质兼美的叙事性文章、优秀诗文及趣味性强的少儿读物;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适当的读一些文学作品、科技作品、简单的议论文和浅易的文言文。这样便于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读懂作品,能读懂就有收获,有了收获就会有成功的乐趣,自然会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其次,可以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创设读书情境。课上可采用读一读、画一画、比一比等形式,启迪学生阅读兴趣;或让学生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课下可开展读书演讲会,朗读擂台赛、读书笔记展览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阅读兴趣。

3.2创设阅读情境,诱发阅读情感

要创设、宽松、融洽、自由、愉悦的课堂气氛,学生才能主动的介入阅读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要全面解放学生、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排除一切心理障碍,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感悟是一种心理能力,是学生通过读书,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接感知,获得某种印象或作用的能力。

3.3指导阅读策略,提高阅读能力

首先要加强朗读教学,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如: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配乐朗读或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大声朗读、分角色朗读、分组读、吟诵、背诵、表演等等,使学生在朗读中入情入景,感受文章内容与意境。其次,可以大力提倡个别化教学,减少集体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是学生个别化学习、教师个别化辅导的统一,是一种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进行个别化教学时,教师离开讲台,深入学生当中因材施教,这样可培养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的能力,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

3.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展阅读范围

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课内走向课外,开放阅读课堂,使阅读教学与课外活动沟通。努力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平时可以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和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学习。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媒体,听广播、看电视、看录像、上网查资料等,拓展学习渠道,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