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误区

更新时间:2024-03-05 点赞:28763 浏览:13274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运用误区

一、为用而用

教师往往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拖进课堂。有位教师在教学《致橡树》时,将《梁祝》中的“化蝶”一曲引入课堂。尽管“化蝶”与《致橡树》都涉及爱情这一相同的题材,但《致橡树》重在体现一种现代爱情观,即木棉(女性)在橡树(男性)眼前的独立和自尊;而缠绵悱恻的“化蝶”则体现了古人在追求自由爱情而不得的那种无奈和伤感。细细比较,两者相去甚远。

二、盲目“拿来”

目前,真正能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教师并未几。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怎么办?当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课件很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平心而论,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低级阶段,能主动拿来,应该是值得肯定的。不足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制作课件缺乏必要的熟悉。一个成作业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浅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熟悉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

三、课件违背语文教学规律和课改理念

按照全新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但教师在注重发挥多媒体的强大信息功能的同时,却无意中把教学过程程式化了,固定的程序制约教学论文了整个课堂。在一个多媒体课件中,教师设定了一个固定的程序,体现的是教师上课前已有的教学构思,教师在课堂里做的只是顺着这样的程序去操纵、演示、教学!要学生按教师的“圈套”进展,就得引导学生“上钩”,一旦学生“不配合”,就只好代替他们回答。这种课件的程式,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介入作用,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何谈提高?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诱导下,学生便很少有兴趣、有时间来关注课文本身,专心体悟文章的语言文字,留在学生知识库存里的只是被教师“咀嚼过了的面包”。作为一个语文工作者来说没有比这样的教学更乏味的了,缺失了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发现的喜悦。
面对误区,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解决对策和实践探讨,笔者以为必须理性思索,正确熟悉:(1)多媒体实在是一种工具、一种策略、一种手段。因而,多媒体教学必须正确熟悉和处理各种辩证联系,不能盲目利用。(2)多媒体是手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手段是为实现目的服务的,因此,制作课件时,既要进行教学手段性的思索,更要进行教育目标性的思索。(3)我们要弄清电脑与人脑的联系:人脑为主,电脑为辅。人脑决定电脑,电脑多媒体的使用,要掌握得适时、适处、适量、适度,力求科学、公道、生动、有效。(4)不可盲目一味地依靠多媒体,公道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选准中学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是提高语文多媒体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