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骑桶者》为例浅谈语文“活动式”教学有效性

更新时间:2024-01-15 点赞:7222 浏览:2235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语文“活动式”教学的近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21世纪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学会存活,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实践。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分地注重教师的作用,导致学生学会被动接受,缺乏主动革新教学论文,以而影响学生的终身进展。应运而生的语文“活动式”教学,就是以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体能力综合进展为目标,借助学生主动探讨、变革、改造的主体实践活动来构建具有教育性、实践性的全程教学模型式。然而现在很多语文教师以为语文的活动教学,就是在课堂中搞活动,活动越丰富越好,学生的介入性越强越好,气氛越活跃越好。于是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活动形式,如辩论、主持、表演等,而教学效果却是有些教师任由学生随意发挥,而无法驾驭。或是课堂上学生热热闹闹而教师却袖手旁观看热闹;或是教师一味地追求课堂气氛活跃,取悦学生,将高雅的教学语言低俗化或是教师追求课堂形式的时髦,而变味为教师的作秀。
由此可见,语文“活动式”教学不同于课堂教学中华而不实之类的伪活动教学,不同于教学中引兴激趣等单纯的“调味”性辅助活动。它既是一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做到口、眼、心、手四到,要使学生感官连动,要“动”得有效,又是一种教学观,真正避应试教育之短,扬素质教育之长,让师生互动,让课堂“活”得实在。

二、语文“活动式”教学的有效尝试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外国小说欣赏》中收录了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骑桶者》。本文在第八单元中呈现,话题是“虚构”。依据单元设置和教材特点,笔者通过实践觉得要使语文“活动式”教学有效,应该以以下三方面人手。

1.活动预设的适量和适度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单位时间内的活动教学预设必须由文本决定,必须适量、适度,以有效化解教学的重难点。适量,即活动教学一定要把握好活动的数量和分量。活动应该预设师生在课堂上对话的数量多少,交流的时间是非,提问和回答的比例。活动教学没有,课堂死气沉沉;活动数量过于频繁,有热度,没有效率。有效的活动教学,一堂课一般设计一个中心活动,分成2--3个环节进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占相应分量,教学过程呈门路状地渐趋。适度,是活动目标的难易适度。活动教学过于简单浮于表面,有热闹气氛而无体验收获;过于艰深抽象,学生无以下手,导致少数人“活”而多数人“死”。
美国口语专家罗斯的探讨报告表明,听是获得信息、摄取知识和进展智力的重要途径,说是输出信息,用口语表达形式表述自己所见所闻所想。针对《骑桶者》文章精短、手法奇特和主题理解多元化的特点,活动预设为通过比较阅读活动对文本主旨进行多元解读。活动教学分成两个环节进行。环节一,朗读鉴赏,通过多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修改后的课文第一部分与原文,有个人朗读、全体齐读、自己默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接触文本,感受“我”这个小人物的心理写实;环节二,虚构写作,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我”“拎”着煤桶借煤会与煤店老板夫妇发生什么故事,借虚构作文全面展示学生的内心活动,并和“骑”着煤桶借煤比较文本所蕴涵的主题,达到对文本理解的一定深度。两个活动难度呈门路状上升,以读听和写说两面进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深入思索、充分比较和争论,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效地尝试多元解读。预设的两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适量的活动,学生有兴趣介入,又不觉得疲于应付;而难易结合的适度感官活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主题,得出大同小异的主题,获得各异的人生感悟。
附环节

一、修改后的文本:

天太冷了,窗外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铅灰色,仿佛那我想见又不敢见的煤店老板的哭丧脸。我独自一人坐在屋子里,瑟瑟发抖,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得硬着头皮去煤店里“借”点煤回来。哦,老天,我快冻僵了。我走出家门,一路是泥泞,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犹如我的心情。我焦虑地想:煤店老板会借给我煤吗?我的口袋里没有一毛钱。我要怎样感动他呢?我应该将挺直的身躯蜷缩,装成奄奄一息的样子,并用微弱的声音呼喊老板,随之躺坐在他的店门口。他会给我煤吗?或许吧,我只能祈祷煤店老板会大发慈悲。
附环节

二、下面是一位学生的虚构作文:

我拎着桶忐忑不安地叫开煤店,煤店老板一看是我,瞪了我一眼,懊恼地说:“怎么又是你这个爱欠账的扫把星!”我一把抱住老板的腿请求:“老板,看在上帝的面上,救救我这个饥寒交迫的人吧。”老板想极力地摆脱我的手臂,但我抱得更紧了。老扳无奈地说:“为了上帝,我就赊你几铲煤吧,你跟我进来。”我心中暗喜,感谢上帝,感谢老板:“等我有钱后一定如数付清。”我拎着桶随着老板,躲在门后的老板娘用狡邪的目光盯着我。老板去休息了,老板娘转过来,板着脸冷漠地对我说:“跟我来吧。”我便低着头,一声不吭地随着她,她打开一扇门让我进去自己取,我转过头来,边感谢老板娘边往里走。刚走进门回过头来,才发现我被她以后门骗出,我转过身,但门被无情地关上了。我大声喊道:“老板答应给我煤,你为什么不给我?”门里的老板娘反驳道:“你骗得了他,也骗不了我。”我沉默了,自言自语道:“是上帝抛弃了我们,在这寒冬里。”我抱着桶走进了凛冽的寒风中。

2.活动评价的适时和适式

评价是活动进行的催化剂,学生的心理过程和内在动力是可以维持和调节的。在活动中学生的自我认同轻易被群体湮没,而合适的评价是有效维持和调节学习活动的内在源动力。
评价的适时,是老师在学生独立学习活动过程中,既给学生留足时间进行思索探究,即“不愤不启,不俳不发”,不越俎代庖,又时刻关注学生介入活动的体现,捕捉活动中的亮点,进行适时地评价。适时评价能够让学生在活动要求范围内明确地开展实践活动,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学生通过反馈发现学习中有着的不足,寻找相应的解决策略及时纠正活动中的错误方向,防止自制力降低,阔别活动教学,而达,不到整体的教学目标。
评价的适式是在活动教学中所采用的最合适的评价方式。它可以是微小的体态语言,如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等,就可以击中学生的学习兴奋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它也可以是教师适当的点拨。当课堂上出现“冷场”时,只要点拨及时适当,冷场也可以转变为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契机;它还可以是学生自评互评。学生自述反思,互相评价,取长补短,在坦诚交换意见中归避类似错误,有效丰富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在《骑桶者》活动教学环节二中,先给学生一些时间互相学习鉴赏别人的作品,然后学生推荐交流虚构作品,而教师不必急着充当伯乐,在学生对作品朗读分享时,教师对学生巧妙的构思、独特的见解绝不吝啬地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进行肯定。有的学生抛开了与文本的比较,随意地生发,此时教师应在学生评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