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探究性教学探析

更新时间:2024-04-11 点赞:4066 浏览:131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在新一轮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眼前,作为中学基础学科的语文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克服学习意志薄弱等不利因素;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并有利于转化差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目的。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探究性 教学

一、中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涵义

所谓探究式语文教学,就是以探讨探讨为主要策略的语文课堂教学。具体说,它是指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条件,以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为基本探讨探讨的内容,以学生四周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不足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不足的一种教学形式。而教师作为探究式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进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不足、提出不足、浅析不足、解决不足;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讨探讨的语言情境,建立探讨探讨的氛围,推动教学论文探讨探讨的开展,把握探讨探讨的深度,评价探讨探讨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索探究的不足,掌握探究的策略,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
由此可知,探究式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介入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探究式课堂。

二、中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

实施过程是完成教学预期的先后次序和过程,具有明显的时间性、顺序性、可操纵性等特点。语文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教学步骤基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一)建教学情境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教学过程能在和现实情况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生在这种情境下进行学习,无疑对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和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以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作用。

(二)提出探究不足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策略质疑法、比较质疑法和批判质疑法等策略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和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不足,培养学生提出不足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讨进展。

(三)师生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研读与思索,将有关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因受有关材料的影响而发生调整,这都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学生提出对不足答案的独到见解,并将自己的见解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各种不同思想、观点、材料发生碰撞,各种观点在碰撞中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在这个阶段,面对学生的不解与困惑,教师不要做过早的解释。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很多不足都会迎刃而解。当然,有的结论可能需要经过集思广益而逐步达到统一,形成大家的共鸣;有的结论可能经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形成观点不同的创见,这些都是很正常的。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形成共鸣也不是说就可以一劳永逸。由于条件、环境发生了变化,或者一些新材料的出现,都需要大家不断地再研读、再思索、再完善。

三、中学语文探究性教学案例实施

探究式课堂教学《故都的秋》

(一)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感受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联系。
(3)感受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4)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了解《故都的秋》的艺术特点。

(二)创设教学情景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都学过哪些描写秋的文章?或是读些描写秋天的文章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生]给我印象很深的是马致远写的《天净沙?秋思》。
[师]能将这首诗背出来吗?
[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断肠人在天涯。”
[师]这个例子很好,还有其他的吗?
[生]还有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天孙自可留。”
[生]还有中学学过的《秋魂》。
[师]哪位同学能简单先容下作者郁达夫?(学生汇报收集到的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

(三)设计探究不足,激发探究兴趣

[师]文章开头部分讲作者以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哪几个词说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作答,可以四人一组)
[生]秋味是一种感受、体验。
[生]秋味是作者对秋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生]故都的秋可以用“清、静、悲凉”这三个词来说明。
[师]“清、静、悲凉”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全文的基调。“清”、“净”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境,“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以结构上说这种对秋的概括的说法是文章的总起部分,也是文章的线索所在。文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静、悲凉”?(继续分组讨论)

(四)激励评价,拓展探究

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穷向往和挚爱之情。通过写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来体现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五景固然形散但神不散。在表达方式上,作者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怀、议论等,多中表达方式交替出现,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情绪体验。他笔下的自然景物一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通过学习这篇散文,大家回想下,自己是否认真感受过、品味过秋天?是否留意过,各种生命在秋天里有什么体现?是否想过,秋天被用来象征人生的什么情况教学论文?试着收集并诵读古代或现代描写秋天的诗文,或置身野外秋景中,感受秋天,品味秋天,思索秋天,写一篇关于秋天的诗或散文,或写一篇鉴赏古今写秋天的诗文的文章。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