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更新时间:2024-03-13 点赞:3368 浏览:873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进行,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方式逐渐被“精讲多练”所代替。我觉得在练中,一定要突出“多读”。叶圣陶说:“朗读的时候,对于探讨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感受,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可见多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量。但是,当前课堂上的朗读普遍有着以下的一些不当地方:

一、流于形式上的读

老师为了怕被别人说上课没有让学生朗读,所以随便让学生进行默读、小组读、齐读等,没有考虑各种朗读的适用性,或者老师安排学生朗读时间过少。例如,让学生用两三分钟默读一篇较长的课文,学生根本不够时间读完,当然达不到读的效果。

二、没捉住精华部分读

课本上的文章类型各种各样,朗读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老师应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精华部分,而不能以头至尾、漫无目的、一遍又一遍地读。如在《月光曲》一课中描写月光内容的段落是精华部分,老师可在播放《月光曲》的过程中示范朗读,让学生闭着眼睛,想象大海的景象,使学生较快地融入情景中,再指导学生朗读这种部分内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缺少对朗读的评价

学生朗读完了,老师就觉得已经完成了一段的教学任务了,继续讲下一段,通常缺少对朗读效果的评价。可能个别老师以为朗读完再让学生评价,这样太浪费时间了,倒不如让我多讲一遍,让学生更明白点。实际上,这是老师对“读中领悟”的作用理解得不透彻。学生假如对课文中的内容理解得不透彻,那他一定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好课文内容。这时,假如老师大胆地让学生相互评价,指出朗读过程中不当的地方,找出正确的朗读策略,以而真正弄懂了课文,这不是比老师一遍又一遍地讲解课文更好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非得长抓不懈,并要留意练习的策略。
一、学会看“朗读提示语言”。一个句子,除了由文字组成外,还有各种的标点符号。这些标点符号就是最初的、最基本的“朗读提示语言”。如有“、”的地方停顿时间最短;比“、”停顿时间长一点的是“,”;碰到“?”时,要读出疑问的语气;碰到“!”时,要读出感叹语气……固然学生在以后学习朗读过程中不一定完全按照这些“提示语言”来朗读,但作为开始练习朗读,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这些“提示语言”。
二、喜怒哀乐皆自然。学生练习朗读,毕竟由于年龄等各种客观因素,我们不可能用专业演员的要求对待他们,让他们一下子笑,一下子哭。这样对于一个少年儿童的心理进展也不好,轻易出现喜怒无常,但朗读练习必须让学生读,好各种不同的感情的语句,怎么办呢?我觉得作为老师,只要我们平常多点留意学生的生活、多点积累他们情感变化的素材,把这些素材运用到朗读练习上就行了。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悲”可以说是全文的基调,那怎样使学生人情入景呢?我开头是这样导人的:很不幸,××同学的外公今年去世了。××同学,你能讲讲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吗?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很多亲人,当我们的某一个亲人要离开,我们永远都见不到他时,心情会跟××同学一样。下面请大家闭着眼睛想想自己某一个亲人离开你时的情景(老师播放哀乐)。

三、形式多样,力求革新教学论文。

1、符号法:对于练习中年级学生朗读,由于他们开始接触到较多的长句,因此我“”把长句划分成几部分,用“…”标出重读的词语,用“…”标出轻读的词语。通过加上这些提示符号,学生更轻易掌握语感,分清轻重、快慢。
2、聆听自己的声音:现在大部分学生的家庭环境好了,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投入有所增加。我倡议家长为孩子购买一部复读机和一盒空缺磁带,学生把课文中出色的部分朗读出来、录音并听听自己朗读的效果,如不满足的,可重新录音。学生通过聆听自己的朗读,可以克服“当局者迷”的毛病,更好地克服自己的缺点。
3、养成多听故事的习惯。说书与朗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通过听说书艺人绘声绘色的描述,把各种情感的语句转化为脑海中的人物形象,并总结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可以博取众家之长,对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水平都有不错的效果。
朗读的练习策略多种多样,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坚持“多读”,才能“精讲”,才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基本要求。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