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作文素质

更新时间:2024-02-21 点赞:6264 浏览:2116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长期以来,在作文练习中,大多数教师都是按固有的方式去要求学生,甚至为了应付考试,在考前背诵作文,这样的练习辅导方式又怎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呢?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就必须冲破写作公式的禁锢,革新教学论文作文辅导的策略。

一、让作文批改成为写法交流的阵地

初中生经过几年的写作练习之后,有时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就是说,经过几年的写作练习之后,各种文体的方式套路已基本成型了,但有时一些具体的写法却把握不起来,明知这样写不妥,却又不知该如何修改,此时教师就应给与适当的点拨,引导其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比如有一次,为了练习学生的观察力与革新教学论文思维,我故意布置了一片老掉牙的作文题--秋天。其中有一个同学在作文自批中写道:"本文围绕秋天写了几组秋天特有的景象,如秋天的晴朗与凉爽,秋天的丰收与繁忙,但又写到了秋雨中树叶的绿,似与要求不符,但这确实是我的所观所感。"而在互批中也这样写:"本文捉住秋写了不少景象,语言很优美,让人读后仿佛跟随作者也走进了那温柔的绿巷里。但本次作文要求写秋,文中却出现了不少绿,好象给人以春天的感觉。"以学生的批语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类作文的写作策略熟悉有误差,竟以为写秋天时颜色必是黄,而不能用绿。于是我在批语中写道:"实在,秋天时写......

二、鼓励质疑,开启思维之门

"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探讨表明,人的思维是由不足引起的。有疑问才有思索解决的,教师应根据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提出不足,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让学生通过认真读书,潜心思索,进展思维。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在板书标题后,问学生,看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不足呢?有的学生问:"十里长街怎么送总理呢?教师用饱满的语言引导:总理逝世,天空为之失色,大地为之悲恸,江河为之哭泣。首都人民多么希望时间能停下来,灵车能停下来,多么希望总理再走到人民当中。课文写的是首都人民到十里长街为总理送行的情景。那么"十里长街"在课题中说明什么?这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有的说,课文会写有多少人去送总理;有的说,课文会写首都人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送总理的,表达了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带着这些不足学习课文,犹如身临其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教学生写"生活"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了作文教学的任务:小学生做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了解学生生活,捉住写作时机,创设写作情境,指导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做及时、客观的报道。我班学生刘龙在上学的路上拾到一个书包,里面有、活期存折、所有以及书本,显然是某个学生丢的。刘龙平时是个调皮的孩子,可他一到校就把捡到的书包交到我手里。我牢牢捉住这个好机会,立即给学生上了一节作文课,向学生先容了这个书包的样子及里面所装的财物。学生一听都来了兴趣,一连串的不足提了出来,如:谁捡的?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你的身边当时有没有旁人?......,刘龙同学都逐一作了回答。就这样,师生在一种同等、主动求知的交流和评议环境中互问互答,共谈共评,不到半节课的时间,同学们既了解了刘龙捡包的全过程,又了解了刘龙同学的想法,对他有了更新的熟悉。当同学们都没有不足时,我说话了:"......随着语文考试制度的革新教学论文,作文占据了中学语文的半壁山河。它的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成绩的好坏。但毋庸置疑的是,作文也是最令师生头疼的了。对学生来说--作文难写;对老师来说--作文难批。长期以来,在此种情绪的影响下,作文成了夹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绝不相干的第三者,一直阻碍了作文成绩的提高。实在,笔者以为,师生不应把作文当成孤立的个体,而应把它作为连接师生联系的纽带,促成师生交流的阵地,唯有实现"教师--作文--学生"一体化,才能实现作文水平的提高。
(责任编辑:张永锋)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