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紧扣“三句话”

更新时间:2024-02-03 点赞:5943 浏览:2154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教研室318020)
【摘要】当前语文教学有着着忽视基本任务、不重视语文积累等倾向,文章阐述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文字教育,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是积累,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任务、积累、素养
Thelanguageteachingshouldthreadup“threewords”
ZengChuanzhi
【Abstract】Thecurrentlanguageteachinghastheneglectbasictask,nottotaketendencyandsoonlanguageaccumulation,thearticleelaboratedthelanguageteaching'sbasictaskisthelanguageandwritingeducation,thelanguageteachingefficientpathistheaccumulation,thelanguageteachinggoalenhancesstudent'slanguageaccomplishment.
【Keywords】Duty,accumulation,accomplishment
自新课改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开始重活动、重体验,各种类型的公然课上,教师各显神通,引进音乐者有之,引进美术者有之,引进游戏者有之,引进演出者有之,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更是充斥课堂,教学环节和过程很丰富,表演性很强,课堂很活跃。但这样的语文课"语文味"却越来越少,学生在课堂上有关"语文"的所得也就微乎其微了。语文教学不管怎样革新教学论文,都不能离开语文学科的特性。否则,语文课就不成为语文课了,语文教学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语文教学要真正取得实效,就必须紧扣三句话:①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文字教育;②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是积累;③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文字教育

什么是“语文”?《现代汉语词典》解释:①语言和文字;②语言和文学的简称。《新华词典》解释:语言和文字,也指语言和文章或语言和文学。不管它的概念怎样理解,但以学科设置的目的来看,学语文,就是学母语,中国语文教育,就是汉语言文字教育,是中华民族共同语的教育。因此,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汉语言文字的教育。
语种不同,语文教育的内容和策略也必然不同。
汉语是不同于印欧语系为多音的单音节语。汉语音节少,无形态变化,同音异义现象严重,不便于拼音化。固然,我们现在小学一开始也有拼音教学,但我们拼音教学的目的是作为一种认读汉字的辅助工具,让学生运用这一工具,更快更好地认读汉字。
中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掌握3000个常用字,学生掌握了3000个常用字,就具有了基本的现代汉语阅读能力,并且可以由此比较顺当地走进古代的文化经典。浙师大王尚文教授指出:“帮助学生学会这3000个常用字,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汉字是中华文化之根。教中小学生学会3000个常用汉字,中华文化就能深深扎根于他们的心田之中。我以为,这就是最具体、最深刻、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爱汉字就是爱祖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汉字教育,否则,就会成为语文教育领域最要不得的豆腐渣工程,后果不堪设想。”[1]
汉字必须一个一个地熟悉,必须一个一个地学会书写。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普遍有着不重视汉字认读和书写的教学现象,整堂课教学内容基本上用多媒体展示,很少有老师工整的板书,这对语文基础的夯实是很不利的。笔者曾一次连续听了12节初中语文课,开课的教师是每县一个推选上来的。这12节语文课,没有一节课有扎实的语言文字教育。老师讲课主要是课文内容浅析、思想内涵挖掘,而且全用多媒体展示,黑板基本不用,要用黑板也仅仅是写一下课文题目和作者。其中有一个年轻教师在黑板上书写课题和作者,仅8个字,竟然笔顺写错一个,字写错一个。教师如此,哪里会有扎实的语言文字教育呢!

2.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是积累

根据汉语的特点,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人们常用“满腹诗书,能说会写”来称赞一个人语文水平高,满腹诗书,就是语言积累丰富;能说会写,虽是一种能力,但假如没有积累,说、写得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叶圣陶曾指出:“以前的人学作文都注重诵读,往往说只要把几十篇文章读得烂熟,自然而然就能下笔成文了。这个话似乎有点神秘性,说穿了也很平常,原来这就是锻炼语言习惯的意思。”[2]一个人语文积累的水平,决定着他语文素质的优劣,决定着他语文能力的高下。巴金先生儿时熟背了《古文观止》,他曾说:“这二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多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
现在的初、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都反复夸大“积累”,义务教育语文课标要求,教学中“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进展思维”,高中语文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进展,积累优秀散文中的名言佳句,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学素养,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语文课文中,哪些字,哪些词,哪些成语或四字词语,哪些优美的句子,哪些出色的段落,需要学生积累的,就必须抓落实。通过积累,增加学生的语言储存,丰厚学生的语言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传统语文教育让学生通过诵读和背诵经典文章,将典范言语化为自己言语,不断积累丰富进展言语,提高语言水平,这是非常科学的,符合人类言语能力进展规律。现在语文课堂教学普遍有着的不足是,不夸大学生的语文积累,过分夸大对文章的浅析。其结果是,学生该有的积累没有,教师的浅析也没有真正加深学生的理解,反倒使学生产生对语文的厌恶心理。

3.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小学语文课,通过语言文字(以文章、文学形式呈现)的学习,让学生获得与其学历相当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钱梦龙先生以为构成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有以下五个要素:“是否具有相当的语文知识?读写听说的能力如何?对母语是否有深厚的感情和正确的态度?文学审美趣味和能力如何?是否有较宽的文化视野?”[3]现在的语文教学普遍有着着淡化“知识”,强化“人文”的现象。
笔者最近听一个教师上《大道之行也》,他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说,“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中的“矜、寡、孤、独、废疾者”要读得快一些;讲到“选贤与能”时说,这里的“贤”不是“品德高尚”,而是“品德高尚的人”。课后,我与他交流,我说,你只是告诉学生“是什么”是不够的,更应该告诉学生“为什么”。他解释说,现在提倡不讲知识。假如学生懂得“、”是最短的停顿,碰到类似的停顿,学生自然就会读了。“贤”在这里用在动词“选”的后面,形成动宾结构,自然是名词,应解为“品德高尚的人”。不讲清这一点,假如碰到“贤能之士”的“贤”,学生以此类推,岂不谬哉!我们假如不讲这些知识,学生如何去“举一反三”呢?
学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鉴赏文学作品,也就要以品味语言入手,由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要品味语言艺术的奥妙,鉴赏者应有一定的修辞学、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方言学等知识,只有具备一定的语言学方面的知识,在碰到某些语言现象时,才能做到“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如话剧《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杨虎成下令生擒。张问:“你怕吗?”团长答:“我怕!”张、杨吃了一惊,张接着问:“你怕什么?”团长答:“我怕张副司令虎头蛇尾中途变卦。”张、杨大喜。观众看到这里,都觉得这段对话“好”,但“好在何处”却大多不甚了了。这里关键是“怕”字。汉语里“怕”可以是自动词,有“恐惧”的意思,不能带宾语;也可以是他动词,“担心”的意思,可以带宾语。团长的回答,乍一听,观众都以为是自动词,“恐惧”的意思,作者在此给观众造成一个悬念。听完团长对“怕什么”的回答,大家才松了一口气。作者在这里巧妙地运用“怕”字语法属性的两重性,形成修辞上的双关,以而产生欲扬先抑的审美效果。总之,文学鉴赏需要品味语言;同样,一个人丰厚的语言底蕴也只有通过不断鉴赏语言艺术的精品,在含英咀华中获得。鉴赏和品味语言,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假如不讲知识,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又以何入手呢?
语文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地方是,语文重点关注的不是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而是语言本身。可现在的语文教学,重点却花在内容浅析上。这样,语文课就类似于思想品德教育课、人文教育课。最近,笔者听一个教师给高一学生上苏轼的《超然台记》,整节课讲的是苏轼如何“自讨苦吃”,“守已见遭排斥”,“释安逸服劳苦”,“去美恶就敝居”,“背天堂行乡野”,“民艰辛守清苦”;如何“超然中藏失落”:“羡卢傲之隐退”,“慕先贤之功业”,“叹韩信之惨遇”。对高一学生来说,读懂这篇文章就有一定难度。可教师却不管不顾,把语文课上成了人文教育课。更有教师,脱离文本,脱离语言,随意挖掘所谓人文内涵,如有一教师上苏轼《后赤壁赋》,在讲“曾明月之几何,而江上不可复识矣”时,说这充分体现了苏轼的忧国忧民情怀,意思是“时间过去不久,国家已面目全非,不像样子”,并展示了一段史料来佐证。在讲“摄衣登高”时,说“这里体现了苏轼的儒家进取精神。”用这样脱离文本语言随意拔高的策略,来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岂不荒谬!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以语文学科的根本特点-学习语言文字入手,通过不断品味咀嚼语言,不断积累语言,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尚文.必须重视汉字教育.语文教学通讯.2008.6
[2]叶圣陶.怎样写作.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第419页
[3]钱梦龙.语文教学,何必谈‘性’.中学语文教学.2007.7
收稿日期:2009-03-27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