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策略与革新

更新时间:2024-04-08 点赞:25926 浏览:11173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新课程转变原来的“知识本位”为“以人为本”,关注的焦点以“知识传授”转到“人的进展”,这就需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合作;探究;策略;革新教学论文
教学中,课文还是一篇一篇地学习,作文还是孤立地练习,口语交际还是独立于其他各项学习内容且侧重于技艺教学论文的练习,综合性学习还仅仅被以为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教师并没有充分理解教材编写者以主题为单元的编写意图,并没有能够真正由“人的进展”这一大的目标出发,所以这样的课改还是零散的浅层的,并不能解决实质性的不足。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材编写倡议,教材编写者建立了网络式的立体系统,按主题单元编写,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三个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反映在主题和内容的编排之中。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是否可以公道利用这种编排系统,既解决当前语文课改中有着的目标系统相对割裂、知识能力不能协调进展的近况,又能真正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呢?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开发出新的课程资源。那么,如何整合,如何开发?
一、整合
整合就是将系统中的相关要素经过整理、组合、协调,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重组效应,以而发挥出系统更有效的功能。它的核心内涵是打破原有各要素之间的封闭状态,推动教学论文各要素之间的上风互补,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整合可以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把单元内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各项内容进行整合

比如苏教版中语教材七(下)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物风采”,所选课文都是体现古今中外著名人物的;写作是对人物刻画的练习;口语交际“学做小记者”也是采访自己设定的对象……我们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领会编者的意图,进行单元整合学习。比如阅读教学,可以不再单一地一篇一篇地教,应该根据单元阅读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要,形成阅读探究主题,把一篇篇课文作为探讨探讨不足的范例。

(二)把课内和课外打通,对课内外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比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课外阅读内容与数量的要求,很多老师觉得很难在课堂上实现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和评价。进行阅读教学整合后,摒弃了繁琐的浅析,节约的课时就可以进行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课外读物的阅读指导与阅读评价,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可以把本单元所学到的一些阅读对策用到课外阅读中,这样的整合就沟通了课内外学习。

(三)把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需要与文本内容进行整合,使学习内容更适合学生的需要

教材毕竟是在特定标准下统一编制的,适合学生学习的一般需要,但却很难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建构主义教学论夸大“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一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允许被固定,但应留有较大的允许转变和补充的空间”,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师生以不同角度去探讨客观世界,更能提供这样一个机会,使教师能够将其个人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想的经验知识投入到教学中去”。
二、开发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教材只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它不仅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而且其相对作用正呈下降走势。“生活无处不语文”,“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而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根据单元目标和自己的学习经验、学习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资源,并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其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浅析,才能以真正作用上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使这些课程资源真正推动教学论文学生的进展。开发可以以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素材性资源的开发

素材性资源是指作用于课程,并能成为课程的素材或者来源的资源,比如客观性的知识、可以呈现的技能、活动的方式策略等等都是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教材就是最常见的素材性资源。信息技术的进展,给素材性资源开发和运用带来极大的便利,然而素材性资源并不能直接构成课程,它只是备选材料,只有经过加工并付诸实施时才能成为课程。

(二)条件性资源的开发

条件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形成资源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革新教学论文教育是以培养人的革新教学论文精神和革新教学论文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是以推动教学论文学生全面进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学革命。专家以为“语文是进行素质教育最有效的一门学科”,这固然赞誉了国语对素质教育的突出作用,然而现行的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显然难以担当此重任。
其一,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论述空泛,大多停留在经验层次,实用性、可操纵性不强,归根结底还是重知识、轻能力。
其二,灌输式教法依然占据相当大的市场。固然也有人提出启发式、开放式、欢快式等教学方式,但言之者众,行之者寡,大多不敢贸然尝试。
其三,受应试教育影响,语文练习不够全面,为考试所左右。常以重复、繁琐的语文练习代替广泛综合的练习,甚至肢解课文,近乎搞文字游戏,使学生不堪重负,而效果甚微。有的地方,教师除了考试基本篇目外,其他课文一律不上。
其四,作文练习机械化、方式化,缺乏公道、规范、科学、有效的序列,往往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和生活气味,更难体现青少年的个性特点。久而久之,造成思维的僵化。一碰到类似1999年高考的作文题,往往无以下笔或流于空泛,缺乏想像创造力。

五、教材革新教学论文的步伐跟不上语文教学的需要。

上述情况教学论文,势必造成课堂上教师很累、学生很烦的现象。怎样才能“让语文教学布满生命的气味”?关键在深化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真正树立“革新教学论文教育观”。而深化革新教学论文的条件,是学习和掌握现代的教育教学论述,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以而彻底转变“少慢差费”的现象,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为此,我们以为必须抛弃或转变几个传统的教育观念。
首先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传统的“水桶说”,其本身体现的教学思想就是错误的。其致命的弱点在于把学生看成一个个空空的容器,一个空的被动地等待“灌”的容器。这种观点以根本上无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忽视了青少年的活力和灵性。其次要转变学生的教师观。早在唐代,韩愈就发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这实在是至理。
观念的转变为进行崭新的课堂教学扫清了路障,接下来就是如何实施的不足。简而言之,八个字——转移重点,转变角色。“转移重点”就是由传统的重“教”,转移到重“学”。
革新教学论文教育要求我们把学生看作是具有创造潜能的革新教学论文主体,这就是“转变角色”。现代教育论述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内化,说到底需要学生自己的体验实践。很多成功的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家,他们取得成绩的秘诀就在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他们当成活生生的学习的主体,而不是上面所说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角色”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否则,教师“一言堂”,口干舌燥,却不知主体(学生)已经“缺席”。
语文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诸要素,我们比较赞同“读写本位,是课堂教学实践的必然抉择”的观点。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的办法,就在于在注重阅读与写作联系的同时,更多地尊重二者之间以熟悉过程、能力形成过程到练习策略、练习目标诸方面的差别。惟如此,才有望在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真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真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只有这样,全面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才能成为理想的现实。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