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更新时间:2024-01-29 点赞:32691 浏览:15439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普通话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要求,但是由于方言的广泛有着,及学生的素质水平的不均衡等因素,适当运用方言教学也有必要,特别是我们农村中小学。它对于学习字音,理解词语,写好作文,活跃气氛等都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方言;语文教学;气氛
我国地广人多,方言各一。且这些方言历史悠久,在人们心中已根深蒂固。这自然影响着普通话的推广和进展,特别会影响基层学校的普通话教学,阻碍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由于学生个体基本生活在不同的方言区,由于社会文化的积淀,日常生活交往一般都是用方言来表达,平时思维的语言也是由方言来充当;另外语文教学往往囿于书本,与生活联系不紧。因此,学生对普通话的理解和运用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在教学上不应单一的使用普通话这一语言形式,应紧密地联系实际,适当的利用方言,会使教学得到更好的效果。本人是江西贵溪的一位中学教师,以事语文教学多年,下面就这点谈谈自己的经验及熟悉。

一、方言同现代文教学

1、运用方言,能更好的掌握字音。普通话是以北京的发音为基础,以北方方言的现代口语为规范的语言。其它地区的语音与它相比都有很大的区别,并各有特点。作为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应总结本地方言发音的特点,同普通话进行比较,得到相应的规律,运用在教学上。
如我们本地方言较普通话语调要平直,短促。声调缺少上声,后鼻音不建全,并且很多声韵母发音都有区别。声母h读成f:花hua(fa)灰hui(fui)虎hu(fu)哄hong(fong)荒huang(fang);声母r读成了l和n:热re(le)让rang(niang)饶rao(niao)肉rou(niu);如韵母en发成in,eng发成ing:奔ben(bin)分fen(fin)政zheng(ding);还有声韵母完全不同的:叔shu(jiao)水shui(fi)车che(ta)。像这样的字,我们尽量把它们列出,拿方言的语音逐一跟它进行对照比较,总结规律,就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字的读音。
2、运用方言理解词语。现代文的理解必以基本的词语入手,一篇文章哪怕体感知了大意,假如有些词语的意思不清,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人物特点、情感,对文章主旨的深入理解。而在讲解这些词语的时候,用方言去加以补充解释,和实际的生活情景紧密联系起来,就能帮助学生的理解并运用。拿朱自清的《背影》为例:(1)、我那时太聪明了。(2)、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3)、老境竟如此颓唐。
浅析:(1)、用方言一读,学生就会明白原来是一种反语,是"笨"的意思。还能理解作者的自我愧疚,不理解父亲苦心的懊悔之情。
(2)、"妥贴"就相当于方言中的"妥","周",家乡话有"照顾不妥(周)"一说,意思就明显了。"踌躇"是个表心理的词,用生活的一个实例比照,"去还是不去,下不了决心"就了解这是拿不定主意的意思。以这就可看出父亲对我不放心,对我的体贴照顾之情。
(3)、"颓唐"让学生想像一个无助的老人坐在椅子上,驼着背,叹着气时的神态,就知道这是身体情况教学论文差,心情低落,精神不振的意思。
3、运用方言理解文章情境。文章的素材都来自于生活,里面的人和事都是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特别是那些民俗风情类的文章更具地方性色彩。老师在讲解的时候辅之以方言,可能更绘声绘色,学生也更身临其境了。如,本人在上汪曾棋《端午的鸭蛋》一课时,就捉住其具有我本地风俗的特点进行了教学。首先,运用方言把自己童年时过端午节用毛线袋子装蛋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使学生明白了文中挂"鸭蛋络子"等风俗,明白孩子们在节日时的喜悦心情。然后让学生讲讲节日吃蛋的故事,描述自己家乡的咸鸭蛋。最后对照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非常投入,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浓郁。究其理由,就是用方言,把书本和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了,使泛味的书本内容生动而又简单化了。

二、方言在作文中的运用

书面语固然是文学作品的主流,但很多作品不乏方言的运用,就在中国古典名著中也是如此。《红楼梦》中"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一节:
"人命官司"-人命案件。
"丫头"-女孩。
"拐子拐来卖的"-骗子骗了来卖钱的。
"照应"-关照,保护。
"齐整"-漂亮。
《水浒》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节的人物对话全是方言:
"也是个不爽利的人!";
"郑屠的钱,酒家自还他,你放了老儿还乡去!";
"你这厮诈死,,酒家再打!"
这样的语言不光使人物独具性格特点,生动形象,还使文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假如我们能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利用方言不也能起到如此的效果吗?下面是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语句:
(1)、妈妈说:"女孩是别人的人,要她读什么书。还有,只有担箩借谷,没有担箩借字。"
(2)、邻居劝我的爸爸:不要那样呀,只有人相见,没有钱相见。
(3)、我的哥哥说话最不算数了,总是信口开河。
上面画线的句子用的就是方言,表达通顺,并用了方言中的俗语、谚语等。使语言清新自然,形象生动,且富含道理。像这样有价值的语言在生活中很多,如:
吃不穷,着不穷,打错算盘就会穷;
伸手不打笑脸人;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孙猴子坐天下--毛手毛脚
平时叫学生多加留意和收集这样的语言,在作文中灵活运用,不光使文章富有风格,也能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语言,对语文会产生更广泛的兴趣。

三、方言在古诗文课上的运用。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们学生的必修内容。而方言是联系古今词义的桥梁,是以今通古的重要途径。若能适当联系实际,启发学生通过所操的方言口语去学习古诗文,也许在学生心中那生硬难懂的文字也就会活起来,那些优美的文言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1、用方言熟悉古字的音、义:古文中不但有很多生僻字是方言文字,而且很多常见字也和方言音义相同。如《敕勒歌》"天似穹庐,覆盖四野"中的"野"字读成方言中的y?;《山行》中的韵脚"斜""家""花"押的韵是"a"而按普通话"斜"的音是"xiě",这样就不押韵了,只有读成方言的qiá才是押韵的。又如古文中的"去"字常译成:离开;间隔。而方言里也有这方面的意思,像:我奶奶去了--离开人世的意思;去那里有50公里路程--就是间隔的意思。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可拿方言去比较古字的音、义。
2、用方言翻译能更好理解文意,识记课文。古文教学是个难点,主要理由就是它的词语的意思大多不同于现在的口语,学生学的时候必须把它翻译成现代文,然后识记,背诵。学生这样学习总觉得枯燥乏味。但是老师假如把它用方言翻译的话可能就有趣的多了。如上《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捉住它故事性强的特点,用方言进行翻译,学生一下子就来了精神,把事情的经过记得很牢;又如我教《核舟记》时,让学生根据内容,相互讨论,摆出船头苏东波三人的造型,请学生利用方言给予解说。这样的形式使那些差生也活跃起来了,当场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这段背了下来。

四、用方言调节课堂的气氛

方言不光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知识,而且能引起留意,激发思维,活跃课堂的气氛。在课堂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你在滔滔不绝的讲,他在呼呼的睡;你提出不足,他心不在焉;你叫他做这,他却干那。究其理由,可能是:①、所授知识过难,学生不理解,不易回答。②老师语言不生动,没有吸引力,学生轻易分心。这样的不足,我们都能用方言给予解决。首先,像前文所说,老师用方言去讲解不足,可以把不足讲的通俗,透澈,可让成绩差的学生也能明白。第二,要求学生回答的时候,不一定得是普通话,这样他就能像生活中一样,不必拘于语言形式,能随意自然的表述了。第三,方言是语言幽默,生动的一种手段。可用方言去朗读课文;用方言提问;用方言去替换人物的语言;用方言去提醒,表扬学生。如:你在朗读的过程中忽然冒出几句"土话";在评点人物语言时用方言去模仿;学生打瞌睡时来一句俗语。这时,可能会哄堂大笑,学生一下子来了精神,留意力集中,课堂气氛就活跃了起来。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在语文教学上的运用,确有其必要,它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氛围。并且使他们更加热爱语言,热爱生活。当然这并不是鼓励师生以方言为主去教学,只是在运用用普通话的过程中,便于学生的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当的运用方言,这并不违背国家的教育方针,相反能推动教学论文学生素质的提高。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