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言能力培养思索

更新时间:2024-03-08 点赞:6127 浏览:2037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言是一个人素质的反映,一个人的语言素养的情况教学论文,还影响着其他素质的形成和进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语言能力培养
学生经过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凭着自身的努力和敏感、灵气,不仅可以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还能够把自己的个性气质、情趣爱好融进语言,在语言中展示自身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成为21世纪改造世界的人才。

1、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语言文明意识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让学生感受语言自然圆润、清幽、生动、形象、富体现力具有节奏的美。像“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作者用“泻”与“水”相呼应,既有色感又有动感;用“浮”反映了水气和月色的交织,雾的柔柔;用“洗”写出了月下荷花、荷叶蒙上一层清朗的乳白色,增添了美感,“笼”与“梦”相应,写出了月色的柔柔的朦胧美,等等。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同时,文中又运用里6个叠音词,如田田、亭亭、曲曲折折等,使文章情深韵美,既表达了思想感情,又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舒缓了文气,和谐了音调,富有节奏感。又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语言深美而自然,像“骤”、“酒”、“旧”、“瘦”抑扬相间,跌宕入耳,传情而动听;而“绿肥红瘦”一语最为清新优美,“绿”指代叶,“红”指代红花,光彩冶艳,形象逼真,“肥”字十分逼真地写出了叶的丰腴、润泽和茂盛,“瘦”字则在比拟雨疏风骤和花朵的稀疏和花瓣的凋零。无穷凄婉,却又妙在蕴藉。而学习唐诗,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民族语言的文字美、节奏美。如李商隐的《无题》诗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诗人凝聚笔力写出的千百年来传诵的名句,春蚕生即为吐尽满腹情丝,一旦丝尽,命亦随亡;蜡炬燃尽即流尽一腔热泪,一旦泪尽,身亦成烬。超凡的想象力再加上超人的痴情苦恋,方能写此等惊人奇语。上句情在缠绵,下句意在悲壮,两句合在一起,是最奇妙最深情的语言,是情诗中的绝唱。这样,在教学中通过对语言的品味,让学生充分感知、感受我们祖国语言的优美,节奏的和谐,语言美的魅力。

2、让学生透过优美的语言文字,体味、鉴赏其内在蕴含的意境美

如陶渊明的《饮酒》诗中前四句描写了一幅远僻世喧的田园静观,用“心远”一词体现诗人的内心平衡的境界。后六句一气直下,特别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用自然朴素的语言写出了诗人远僻俗世悠闲自得的境界,体现了诗人超然物外、自然淡泊的精神。诗人融主观感情于常见的景物之中,构成含蕴丰富、恬淡清丽的意境,给人以秀美的感觉,看似平淡自然,但愈回味愈淳厚有味。而刘白羽的《日出》又是另一番意境。作者写自己在高空中看天空由晨曦初露到太阳冉冉升起的过程,语言瑰丽气势磅礴。作者把对日出景象的赞颂与对新中国的赞颂融为一体,以而形成一种光华璀璨、雄伟奇丽而又蕴含哲理的境界,可以说作者把自己的血和感情都“倾注到文字里”,形成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给人以壮美的感觉。
3、捉住作品中那些“作用和情味”同作者的旨趣相同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去感受语言所传达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人生哲理
以积极的思想情感体验中培养思想情感,将有利于情感品质的培养,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同时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即所谓的“文道统一”。于漪老师曾说过:“熟悉语文是人文学科的特点,讲究语文教学的综合效应,使学力形成和人格形成有机地统一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塑造学生优美的心灵。”鲁迅的小说《药》其中就有很多能表达他的思想情趣的语言。《药》中仅拿钱的动作就很耐人寻味。华大妈,明明清楚钱就放在枕下,却“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而华老栓明知钱已装在口袋里,却又重重地“按了两下”,这一“掏”一“按”,尽现穷人攒钱的艰辛和对血汗钱的珍惜,也传达了老栓夫妇对“药”能治好儿子的病的疑虑和希望。而刽子手康大叔则是“一手抓过洋钱”,刽子手的野蛮贪婪、作者的憎恨尽在“抓”中。这些语言,平凡简练而又深刻传神,让学生体味到了蕴于其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时既要学语言规律,又要受人文因素的充实和熏陶,感受语言中所蕴含的思想魅力,而人文因素在充实学生的精神、陶冶学生的性灵时,又潜在地提高学生的熟悉水平,并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