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激发儿童潜在“可能性”

更新时间:2024-02-14 点赞:4165 浏览:1098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2.尊重儿童的语言

儿童,以他的感知和动作,以自己的视角或态度看待和理解四周的一切。他的观察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异于成人。有独特的话语系统。我们要对这种独特的语言进行切实而有效的理解与关照,警惕成人的话语方式过早地挤占或替代儿童的言语世界。比如低年级孩子是用口语来表达他所感受到的世界,大多是不完整、不规则的。而我们的母语不同于西化的语言标准,可能是没有主语的,可能是没有宾语的。但一年级开始老师就要求孩子学习非常规范的语言——说一句完整的话。这就是脱离了他耳熟能详的母语环境,是对儿童语言天性的一种颠覆,一种践踏。孩子的言语自由与自信被剥夺了,久而久之的恶果是,他们越来越不敢、不会说话了。
具体到习作中,不一定要追求思想的崇高,词语的华美,结构的严谨,这样儿童就不会被人云亦云、拿腔作调、规矩法则所俘虏。在孩子的作文里,在我们看来不甚正确之处,有些正是缘于童年的天真而成人不识童趣所致。比如著名的教育家斯霞老师在批改一学生的“写话”时,发现这个孩子写了这样两句话:“今天有一些法国的阿姨到我们学校参观。阿姨都是女的。”这样写未免幼稚可笑——阿姨都是女的,难道还会有男的吗?一般情况下,出于语言表达的正确性考虑,我们会绝不犹豫地把它圈为病句。但斯霞老师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十分珍爱这个孩子“阿姨都是女的”这句话。她以为这正是儿童富有童趣的语言,是属于这位孩子自己最大的发现。孩子心智得到了庇护,在习作中能自由地发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何愁看不到洋溢灵性、张扬个性的儿童习作呢?

3.允许儿童出错

“出错误”是孩子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的必修课。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错,只有修够一定“课时”,他才能真正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比如现代口语文的背诵。实在背诵和记忆是两种不同的概念。记忆通过反复多次阅读来加深熟悉,是可以通过理解来达成的。而背诵则要求一字不差。能背诵不一定能理解,会背诵根本不能代表学生有什么能力和水平,所以背诵不是一种学习策略。以心理学上说,小学生有意记忆逐渐占上风,大多按自己的理解来记忆的,因此在背诵时出了点无足轻重的错误,是应该得到允许的。

(二)选择多元——精神自由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的关键

1.思索角度的多元性

“观点的自由是学习自由中最重要的一种自由”,这能防止思想的标准化和心灵的僵化。语文,不是去做寻找、印证、完善文本主旨,而应是带有自己内心的思索去自我体验、自主选择、批判质疑,得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结论。这使教学的作用免于单调而趋于多样化,将个体以自我狭隘状态提升到视野开阔、精神澄明的状态。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褊狭的思维,对看似权威的教师、教材提出质疑,给学生怀疑的空间。比如四年级《番茄太阳》一课,里面有一句:“假如不是盲童,明明挺漂亮的。”有位女生在质疑环节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觉得明明固然是盲童,她依旧是挺漂亮的。她对作者说等她腿好了,把自己的腿给作者。明明的心灵是多么纯洁啊!我妈妈告诉我‘人由于可爱而美丽’。所以我以为文章中的句子说法是不对的。”童心是纯洁的,是可敬的。孩子的发言中流露了对明明的赞许,更启迪了同学们要同等看待残疾人的可贵思想。

2.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多元智能”论述告诉我们,儿童是带着巨大的差别进入学习过程的。教师要留意,客观的学习水平评判并不是最重要的,能够通过评价让学生发现并体验到学习的兴趣才是最为重要的。在于永正老师的作文课上,学生作文能引用古诗的加10分,朗读作文生动的加20分,写了两句诗一样美的语言加20分,作文字写得很棒的加50分……宽容与欣赏营造了身心自由的氛围,点燃了孩子对习作的热爱,这体现了大师的聪明与爱心。学业评价除了考卷之外,应该考虑更多个性化的因素,进行多维度的评价。比如注重“隐性学力”的评价:每学期阅读课外书籍情况,高年级再参考一篇相关的读书笔记;作业完成的认真程度;课堂积极介入讨论等方面。习作的评价。除了现场作文,可参照平时的调查报告、日记中选出较好的文章作为重要依据,予以加分。阅读测试中,除了对文本的理解,更注重对文本的个人化的鉴赏、体验与批判能力的评价。

3.校本内容的丰富性

儿童是小学语文课程构建的核心。应该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别性和多样性的需求,建立尽可能多的语文校本课程内容,以创造或提供一种多样进展的空间和可能。比如《青铜葵花》等儿童剧表演、《人鱼的童话》等电影赏析俱乐部、走进安徒生、春蕾文学社、相声大舞台、诗歌朗诵会、导游培训营、书法飘香苑……学生在自由的选择中学习,就能更好地发现自己的灵性,激活自己的潜能。活动可以变换形式,如邀请学有所长的家长作为“童话妈妈”不定期地到学校给学生们讲童话故事;可走出去,如到街头。到公园,到工厂去展示、锻炼自己的能力。进行校本课程的活动时,可以打破班级或年级的限制,这样可以有利于志趣相投者心灵的契合与思维的碰撞,更有利于学生寻找最大的和最适合自身进展的可能性。
“学生不但有个别差别,也有主动建构的能力。课程因学生需要进行调整。”良好的课程机制应依据学生的需求,天生一系列语文实践的主题,如“探究我的姓氏起源”。这些主题可以是有趣的。而非有用的。比如有趣的颠倒歌、神奇的汉字、歇后语中的故事……活动的组织要符合孩子们爱玩的天性。比如给富有幽默情趣的漫画作品配上文字,给《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配音。在体验中学生进展了自主学习潜能,找到了学习的幸福,又找到了心灵能够自由栖息的场所。

(三)解放心灵——精神自由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的保障

1.启迪聪明高于知识获取的认知

自由出聪明。一个自由的主体,是一个丰富的主体。他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一味夸大知识掌握和语言练习的倾向,只能造就单向度的人。这种人只求现实,不求精神;只顾现实,不讲未来。因此,在教学中要摆脱知识对人的制约教学论文,防止教学过程中人的异化,建立起师生之间以聪明的对话为特点的生命和情感交流场。

2.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空

儿童身上的潜质、特异性、创造力是我们无法估量的,但条件是我们的教育要做大量的减法,留给学生更多自己可以支配的空间。可现实是,学生进入学校以后的每一个时段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双休日被作业、各种艺术培训占据着身心,空间被知识、技能这些更实在的东西局限了,更无暇顾及自然。“我们唯有能够处于真正的闲暇状态,通往‘自由的大门’才会为我们敞开,我们也才能够脱离‘隐藏的焦虑’之束缚。”有一颗闲逛的心灵,他的生命、他的人生会布满了多种可能性。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老师,应该尽可能给儿童提供一个更有人情味、更适合儿童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的精神的空间。比如事先预估每一次完成作业的时间,预习生字时会写的可以免抄。要严控考试的次数。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要把考试的时间转还给高效率的课堂。让孩子的心灵在大自然中心无旁骛地闲逛,修复学业对心灵生态的破坏。
参考文献:
[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8.
[2]王啸.教育人学——当代教育学的人学路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6.
[4][苏]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78.
[5][法]罗素.自由之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232.
[6]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6.
[7][德]约瑟夫·皮珀.文化的基础[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46.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