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更新时间:2024-01-19 点赞:6754 浏览:225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概括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实践能力,也是中考主要的考查项目之一。本文以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试着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首先,通过缩句练习,衔接中小学的教学,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和减轻心理压力。其次,由句而段,学习概括段落的策略,为全文的整体把握做准备。最后,除了把概括段意的策略迁移来概括全文,还可通过掌握文体特点来概括文章大意。
关键词:概括能力;缩句练习;概括语意;文体特点
概括(以心理学角度看),是指人们感知事物获得相关信息,通过浅析、抽象、综合,将其本质、非本质属性归结为概念的逻辑思维过程。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没有概括就没有概念,没有概念就无法进行逻辑思维。所以鲁宾斯坦说:“思维是在概括中完成的。”
当代心理学家林崇德也说:“概括是智力与能力的首要特点。因此,中小学生概括能力的进展,应看成其智力与能力进展的重要指标。”①可见概括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当下的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作为一个社会人,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该如何有效地利用,已然成为一个不得不学习的课题。故而,在学校教育中,让每个“校园人”充分掌握概括信息的能力,是各课程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学更是如此。由于《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学生应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毋容置疑,概括能力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之一。
同时,在中考这样大规模的教育测试中,“概括能力”也是其主要的考查项目之一。以2010年苏州市中考试卷为例,直接涉及到考查“概括能力”的试题有:5.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三个词语分别概括苏州水、苏州话和昆曲体现形式的特点。(3分);14.下面对暴雨形成的主要条件的归纳,恰当的是哪一项?(2分);17.文章是以哪些方面描写月亮的寂寞的?(3分);18.月亮有什么特点?请联系全文分点归纳(3分)。加上其他各地多年以来的中考试卷所呈现出的面貌,我们也不难得出“概括能力”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核心能力之一。
基于以上的熟悉,笔者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由浅入深的操纵策略。

一、承上启下,进行缩句练习。

缩句练习,学生在小学期间已经进行过相应地练习,有了一定的基础。笔者继续在初中阶段运用这一策略。这以学习层面讲,是将小学与中学的知识进行衔接;以学生层面讲,降低了对初中知识学习的害怕心理。但练习的内容相对来说,难度是要略高于小学阶段的。不过学生跳一跳是可以完成的。
如: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以下所用教材均为苏教版)中有这么一句“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这句既是排比句又是比喻句。练习的难度不大,学生基本上都可以迅速答出“文学作品是缩影,心声,风俗画,风景线和结晶。”在此基础上还引导学生对此句做如下的理解:“缩影”“心声”“风俗画”“风景线”“结晶”四个比喻以不同的侧面体现优秀文学作品同“历史”和“时代”之间的密切联系,比喻与排比的结合,使之具有不同平常的表达效果。
又如:在《济南的冬天》中“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了影儿呢!”这句是由多个单句联合组成的复句。这与小学阶段的只有一个单句来进行缩句有明显的区别。在练习中,告知学生,对复句进行缩句,实在就是同时对几个单句进行缩句。只要区分出在该复句中有几个单句就可以了。在写答案时,单句间要用逗号分开,这样就不会使句意表达的含混不清了。笔者把这一策略称为“化整为零”法。
缩句练习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减少作文中的语病。如:昨天下午,班干部探讨并听取了同学们关于开展“读好书”活动的意见。缩句后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探讨”与“听取”这两个词之间有着着一定的逻辑联系,即应“听取”在前,“探讨”在后这一客观事理。修改时只要调整这两个词的位置即可。
学生也爱在作文中写长句。除了出现语意表达不清的不足,还常常把句子表达的不自然。这是种不好的习惯。如老舍先生所说“长句即使不出毛病,也有把笔力弄弱的危险”。②我们写作文“应该想法少说太繁复的句子。觉得某一个句子头绪纷繁的时候,不妨把它拆成几句来说。”“这是给读者方便,也可以使咱们的意思直截地传达给读者。”③(叶圣陶)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缩句来把“长句化短”。如:星期天我以新到的期刊上读了一篇反映我国革新教学论文开放初期一群农村知识青年克服重重困难创办乡镇企业转变了家乡贫困落后面貌的难忘经历的小说。这句缩句倒是非常简单,但在这个句子中要表达出的小说的事件与主题也同时被缩掉了。加上原句读起来别扭,听起来也吃力。所以倡议学生改为几个简短的句子:“星期天我读了一篇小说”(交代我的活动情况)。“这篇小说反映我国革新教学论文开放初期一群农村知识青年的难忘经历”(小说描写的时间及人物)。“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创办乡镇企业,转变了家乡贫困落后面貌”(小说描写的事件及要反映的主题)。
又如:(2007年苏州市中考题)4.把下面的长句改成三个短句。(可适当增删字数和标点符号,但不能转变原意)(3分)
《西游记》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整合再创作的一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深受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欢迎的古典长篇章回体小说。
这个句子也可以用缩句法先整理出“主干”,再把“枝干”变成另两个“主干”,最后稍加整理即可。答案为“《西游记》是一部古典长篇章回体小说。这部小说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深受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欢迎。这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整合,再创作的。”

二、由句而段,概括语段大意。

由单篇短章组成的语文课本,以阅读概括的对象着眼,有语段、段落、章节、文篇、书本五级言语结构,语段是最小的单位,段落是基层的,章节是中层的,文篇是高层的,书本是最大的单位。笔者以微型的语段概括起步,进而扩展到段落的概括、章节(习称“部分”)的概括、文篇的概括。
语段概括的策略有:

1、摘句法(捉住段的中心句归纳段意)。

把能概括全段内容的句子摘下来,作为段落大意。这种策略,适用于有中心句的段落。中心句可以在语段的开头,中间或结尾。
如: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就是一篇很好的捉住语段的中心句归纳段意的例文。在课文的第2、5、6、7、8、10自然段,作者都以设问句的形式开头,直接点明花儿红的理由。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等。整体结构清楚明了。

2、串连法(串连层意、节意、关键词,捉住自然段的意思进行综合概括)。

该种策略适用于逻辑段中无重点段,各叙述层次地位相当时概括段意使用,往往可捉住一段中的几个要点,把它们串连起来。
如:(2009年苏州市中考题)

5.根据下面文字的内容,用排比句概括苏州的美。(3分)

苏州的美是古典的。哪怕是一木一石,它也是那么优雅,那么庄重。它一会儿叫你想起我们伟大的历史,一会儿叫你温习很多美丽的传说。蕴藉也是苏州的美。要是不下一番搜寻的功夫,你就别想领略它。苏州人以来不喜欢在你眼前夸口。他只是带着恬淡的笑脸,引你走到那儿,直到你在他眼前发出大声的赞叹。苏州的美还呈现出它的多样性。在苏州,你喜欢古朴,请到沧浪亭;你爱好清幽,就去拙政园;你喜欢疏朗,不妨到怡园;你倾向于深邃,这儿有狮子林。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