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语文能力强化练习

更新时间:2024-04-11 点赞:5572 浏览:194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教材选编的一篇篇文章题材丰富,体裁多样,在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写作技艺教学论文、文笔文风各方面都堪为“样本”。我们不仅希望孩子们能以这些文章中吸取思想营养,还希望他们能将这些“样本”内化、细化、活化,今后也写出这样的文章来,真正“学以致用”。
新课改的试验本教材都是以专题组织单元,把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综合实践统一在一个专题中。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文本,解读文本,把教材中的工具性的“知识点”和“能力模块”找出来,引导学生明明白白地学,扎扎实实地练,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审美的陶冶。

1.比较阅读

教材中有很多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课文,都可以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比较阅读,可以是同一篇文章中的遣词造句,思想内容的比较,也可以是同别的文章在内容上、形式上的比较。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都是游记,但有些游记重在描绘自然风光的优美和奇特,有些游记则侧重于先容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鲜为人知的故事。我在教学《穿越维也纳森林》一文时,就先让学生回忆这单元中前几篇课文的写作特点,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所学的这篇课文固然也是游记,但是侧重于先容维也纳森林中鲜为人知的故事。当学生了解了游记的不同写作特点后,教师适当将学生的视线拉回他们最熟悉的家乡古镇朱家角。朱家角紧挨着淀山湖,风景优美,但作为江南古镇,它更吸引人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那儿的每一幢古楼,每一座庭院,每一条古街,每一座古桥,都蕴藏着耐人寻味的故事。我适时布置作业,让学生去搜集这些故事,写一篇古镇游记,把自己的家乡先容给更多的人。

2.还原语境

读者与文本对话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感悟、体验、理解而恢复语言与语境的联系。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的一般规律,设计教学步骤进行语言练习,或再现作者创作的思维过程,或再现文章天生的原创情景。学生经过归纳、推理等思维,悟得文章的妙处。
《穷人》一文中描写女主人公桑娜把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孤儿抱回家后的心理活动时,连续用了五个省略号将桑娜当时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这段文字的基础上思索“桑娜当时有哪些心理变化,并扼要教育论文阐述理由”。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入阅读,感受出了桑娜的“担心、害怕、后悔、惭愧、坚定”等不同的心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练习说话“她一会儿____,一会儿____……”进一步感受她忐忑不安的心情。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省略号细腻刻画人物心情变化的体现方式也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铺垫联系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而且他们与很多作者所处的年代不同,所以在社会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相当的间隔,让学生真切体验文本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无论在经验储备还是情感储备上都是明显不足的,这些都成为教学中的难点,因此,适当、适度地补充相关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一幅名画的诞生》时,如何让学生以内心深处真正感受到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纤夫们生活的痛苦是教学中的难点,我采用补充相关知识的办法拉近文本和学生的间隔。我出示了一段补充资料:“当时是盛夏时节,河滩上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即使不干活也汗如雨下。但是纤夫们依旧顶着烈日,拖着沉重的脚步艰难地向前迈进。他们的背被晒褪了皮,脚底烫起了泡。纤绳一搭在肩上,如刀割般钻心的痛,有时甚至拉得皮开肉绽。纵然纤夫们已经历尽所能,但是可恶的货船老板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是不断地驱赶他们,大声地咒骂他们”。学生通过阅读,对纤夫的痛苦生活有了深入的了解,为后续的教学打下基础。
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语文,不能单以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的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在学习《老人与海鸥》时,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那么多的海鸥为了自己的伙伴而兴师动众,甚至要冲天海里相随而去,是生是死谁也不得而知,似乎有些不值得。我想我们有些小朋友一定养过小动物,你们读了课文,目睹了文中的情景,也许会触景生情吧。”短短一句话,使不少孩子回忆起了自己和动物相处的种种经历,他们感受到了动物和人一样拥有美好的情感,人类也应该尊重动物的情感,善待动物。课文学完后,学生写了《我眼中的小动物》,字里行间都表达了小动物给自己带来的欢快,而自己对小动物的爱也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4.角色换位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进行角色的换位,或把别人当作自己,或把自己当他人,或把此人当彼人。把别人当自己,或是把自己当他人,就是阅读的时候,要把自己融人文章,想象文中的这个角色(或作者)就是自己,会怎么想、怎么做、有什么感受。或是根据作者的描述,和作者一起去感受,去体验。在教学《一幅名画的诞生》第二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此时,假如你是现场的列宾,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学生凭借资料和课文内容,在读、说互动过程中走进了纤夫的生活,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更真切地感受纤夫所受的剥削、压榨和欺侮,激起了他们心中强烈的愤怒。学生人情入境,在情感上和列宾产生了共鸣,同爱同憎,震撼了心灵也感受了画家伟大的人文情怀。

5.语言转换

语言转换就是把文本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语言转换的基本策略是复述,但假如没有形式上的变化,学生就会将复述理解为背诵,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将文章内容前后贯通。如《草帽计》一文就讲述了贺龙元帅在带领红军长征的过程中,根据“天时、地利、人和”的特点设下草帽计让敌人自相残杀的故事。我根据这三个特点设计了“贺龙看到____,想到____,就____。”将贺龙设计的过程逐一具体复述清楚。要经常变换方式,使学生保持学习转换语言的乐趣。如:写景的课文,可以用导游法,让学生写导游解说词。

6.迁移认知

在学习领会一种语言形式后,把学习策略运用到类似情景的学习之中。有些课文中的句子、段落言语形式相同或相近,可以在重点指导一个句子或段落的学习之后,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学下面的句段。写人的文章,可以捉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内心、外貌,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借物(事)喻理(人)的课文,可以先感性熟悉事物的特点,再运用联想、类推的办法,去感受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如《颐和园》这篇课文情节简单,语言平实,每节的写作方式类似,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就设计了一个练习:我来到颐和园的____,我最欣赏____,由于____。学生根据这个练习反复读文章,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理解了内容,也感受了文章的表达方式。

7.模仿运用

学习模仿言语形式,可以是词语、句子、段落,也可以是篇章。如课文中出现的词语是以前未出现的构词方式,可以让学生模仿着说说写写;课文中的某种新出现的句式,或运用某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的句子,可以让学生模仿说一说写一写。段落表达策略,可以让学生模仿着写一写;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策略或文章的结构,也可以让学生模仿;表达某种事物的策略,还是可以让学生模仿。学习、模仿语言形式,是读写结合的好材料,既能提高表达能力,同时在学习表达中相应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如学习《徐悲鸿画马》,我先和学生合作朗读描写马的语段,接着引导学生思索“老师为什么和大家这样读”,学生明白了这个语段的表达方式后,教师又顺势出示徐悲鸿的《双马图》、《单马图》、《群马图》,要求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方式先容其中的一幅图。由于前面的教学比较扎实,给了学生说话的抓手,此时的练习也就迎刃而解。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