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20 点赞:5597 浏览:1895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走进新课程,在实践中感受新课程标准精神,实施真正作用上的教学革新教学论文,浅析、探讨教学中的新情况和新不足,逐步革新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每一位教师的使命。但是,作为奋战在讲台上的一线的教师,仅有热情是不够的。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我们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冷静地思索,理性地对待。笔者以为,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是应该值得重视的。

一、要重视“感悟”的层次性、多样性

新的课程标准夸大了感悟在阅读中的地位,无疑是尊重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尤其是汉语的习得规律。但是,感悟应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感悟是否能解决语文教学的一切不足?夸大感悟,还要不要“练习”?
感悟是有层次的。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篇文章,感悟的深度不同;同一个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感悟的效果也不同。
感悟的方式是多样的。读,尤其是诵读,固然是感悟的最主要方式,但除了读,还有听、说等多种方式。听别人朗读,和别人交流阅读心得,必然会加深感悟的程度。感悟更不排斥适当的语言练习浅析。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语言练习是不应当废止的。
感悟只是阅读的低级阶段。通常情况下,阅读是不以满足于感悟为目的的。高质量的阅读,尤其是创造性阅读,仅仅只有感悟是难以实现的。感悟是以形象性的理解为主的阅读活动,只是阅读的开始,鉴赏、质疑才是阅读的高级阶段。仅有形象性的感受,没有理性的思索,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可能深入的。

二、要重视对文本地位的熟悉

文本即通常所说的“课文”。推翻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已形成共鸣。但怎样确定文本的合适地位呢?是否文本由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下子就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成了阅读教学引入话题的引子了呢?
文本解读固然不是阅读教学的唯一任务,但阅读教学总是以一定的文本作为载体展开的。把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放到一个可有可无的次要位置,随心所欲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过程,完全是走入了语文教学的另一个误区。
我以为,传统的阅读教学有一条经验是应该继续和发扬的,即领着学生“读进去,走出来”:通过阅读走进文章的内部世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但又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思想,不是单纯地倾听作者的言说,而是在接受中激活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文本作者对话。在这样的“进去”和“出来”之中,学生既提高了语文素养,又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
阅读教学不是不可以进行拓展,不是不可以进行开放性思维练习。然而,既然是阅读教学,阅读的时间就要有保证,感悟解读的时间就要有保证,其他内容的引入都必须和阅读教学的内容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其他的一切形式都必须为这个主要的根本的任务服务。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实现的有效途径是丰富的语言实践。阅读课自然是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习语言运用,这种语言活动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技艺教学论文课,而是在血肉饱满的阅读教学中进行的。语言活动是在一种“场”、一种情景中进行的,正是文本的有着,才使得这个情景、这个“场”得以呈现。

三、要重视教师在课堂上应起的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已形成共鸣。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什么角色?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呢?
很多教师对学生的见解只是一味叫好或给予廉价的赞颂。和过去相比,这又走入了另外一个极端。如此下去,我们培养出来的将是一批敢说话却不会说话、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却只是说一堆空话或者胡搅蛮缠的“人才”。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假如不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质量,发挥教师的作用,尽教师的责任,那实在是一种罪过。
在教学交流实践中,我们还发现,不少教师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不能或不敢及时做出应有的反应,对学生的各种意见无法做出恰当的评价,更不用说什么点拔引导了。这一方面是教学机智不足,一方面也是自身内功的不足,后者是更重要的不足。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对学生的个性理解进行恰当的评价,只晓得一味肯定,实际上是由于教师没有自己的个性解读作为基础。阅读教学的进展,阅读教学新理念的提出,阅读教学的革新教学论文,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比应试教育高得多的要求。假如不能苦练内功,就会暴露出更多、更严重的不足。
不管怎样革新教学论文,我以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体的状态,总应该是教师的作用和责任之一。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