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26 点赞:32974 浏览:15459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大学语文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不但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审美素质,而且可以培养大学生高层次的语文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整个人文素质教育都面对严峻挑战的今天,大学语文教学要继续在革新教学论文和探讨的道路上前进,以适应新时代对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
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人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的教育理念。如今,素质教育已成为各个教育阶段都极为重视的教学理念,高等教育也不例外。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校越来越重视培养高素质、有着健全完善人格的人才。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四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大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一、当今大学语文教学面对的挑战

当今社会是一个讲究实效的社会,实用主义观念大为流行,社会大众追求立竿见影的功利效果。在这种实用思潮的席卷之下,作为人文素质教育基础课程的大学语文面对着极为严峻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学习态度的冷淡。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促使他们把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定位于业务素质的提高,这样一来,以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主的大学语文就必然被学生忽视。二是学校支持力度的不足。有些高校压缩甚至停开大学语文课程,大学语文日益边沿化。三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非专业化。作为中文专业的人才,现在大部分大学语文教师在对整个文学史的把握上基本能做到深入细致,但是对一些具体篇章的理解浅析则缺少专业的眼光和水准。
正如吕永林先生所说:“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所面对的严重不足绝不仅仅是语文教育自身的不足,也绝不仅仅是语文教育内部的不足,说到底,在我们的时代,语文教育所遭遇的危机源于整个人文教育所遭受的危机。”在遭遇危机、面对挑战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深刻地熟悉到大学语文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

1.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和品格塑造

大学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都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贯串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勇于为祖国、为民族献身的精神。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由于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等,这些壮怀激烈、吟唱不衰的名作,是作者自我情怀的一种表露,也是其爱国爱民、精忠报国的崇高精神的显现,更是亘古以来中华文化的灵魂所在。通过学习这些优秀作品,学生可以心生敬仰之情,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以而激发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2.可以培养大学生较高的审美素质,有利于陶冶性情

审美素质是理解、欣赏文化艺术的一种能力。大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爱因斯坦曾说过:“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由此可见爱因斯坦对审美素质的重视。优秀文学作品的出色描写为学生产生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提供了条件,使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学会区别美与丑、崇高与卑劣、正义与邪恶,以而激发他们的美感,净化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3.可以培养大学生高层次的语文能力,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

不同阶段的学习需要不同层次的语文能力,大学语文是中学语文教育的继续和提高,侧重培养学生高层次的语文能力。大学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高层次的语文能力:能够提纲挈领地把握文章重点、快速高效地检索和阅读、严谨正确地表达和写作。而大学语文最根本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人们不论是以事社会科学探讨还是自然科学探讨,都离不开文字表达,假如没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就很难与别人顺利而高效地交流,更谈不上真正成为适应时代进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4.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造能力,有利于突破思维定式、启迪革新教学论文意识

“山河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一部文学史就是一部不断推陈出新的历史,文学作品本身就体现了作者的创造能力。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思维开阔、想象丰富、内容新奇的:《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展翅“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屈原、李白浪漫主义诗作中瑰丽奇特的想象,至今令人赞叹。而且文学欣赏本身就是一个对文学作品再创作的过程,在文学作品欣赏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想象、联想、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的练习,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别性,注重批判意识的培养,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索的习惯。

三、大学语文教学的革新教学论文措施

1.大学语文教学要以人的全面进展为培养目标

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当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只作为一个和谐人,而不只是作为一个专家”。大学语文教学作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应该以人的全面进展为培养目标。大学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全面进展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为学生在专业领域的长足进展提供良好的语文能力支撑,为学生在自我人格的完善方面提供有益的鉴戒和熏陶,为学生想象力的开发和创造力的培养提供引导和练习。

2.大学语文教学要唤醒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内在需求

高校比较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对实用知识和技术的学习热情也高于文化基础课。因此,唤醒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内在需求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康德曾谈到,“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这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就愈使心灵布满始终新鲜、不断增加的景仰和敬畏。人对生命和生活作用的追求常常会成为人前进的内在驱动力。我们要把握好这一规律,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里,你想得最多的不足是什么”“如何实现个人的价值”等,让学生进行思索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课堂介入的积极性。同时还要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让他们“走进来”,用丰富的人文知识启发学生思索,唤醒他们的内在需求。

3.大学语文教学要坚持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大学语文教学决不能仅停留在对字、词、句、篇章的剖析上,而应当着力于对作品内在精神的挖掘和对一些具有普遍作用内容的阐发。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把自己掌握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大学语文的课堂上。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进展。可以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比如组织文学社团、开展社会调查、举办文学讲座、开展读书月活动、举行演讲比赛、组织辩论赛等,使学生有机会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丰富的校园活动中。

4.大学语文教学要培养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大学语文教学必须专业化,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学者化。所谓专业化,就是要求教师要有专业水平,能用专业学者的眼光审视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趣味,领悟到人文的意蕴。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所谓教师学者化,就是指以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应该是文学类有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一方面是著名学者承担大学语文教学任务,20世纪初的大学语文教学就有如此的优良传统,闻一多、朱自清、沈以文等都讲授过大学语文;另一方面是已经以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应该把成为著名学者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
总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语文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它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以及革新教学论文意识等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义务和责任把大学语文教学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大学生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吕永林.语文突围与人文突围[N].光明日报,2004-12-21.
[2]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责编:赵洋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