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更新时间:2024-03-09 点赞:13480 浏览:58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开阔学习的视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展,多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逐渐进入了课堂,它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体现形式,以其直观、生动、高效的特点,以极强的体现力,大大增强了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以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公道使用多媒体,能多角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情绪和留意力,能帮助教师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公道使用,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多媒体能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语言及形象的直观画面结合在一起,为语文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彩的形、音、义统一的信息结合体。它不受时空限制,能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情感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并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眼前。它将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融为一体,学生能看到栩栩如生的画面,听到声情并茂的录音,欣赏品味形象的词句,视听感官要求受到极大满足,情绪受到感染,求知欲得到彻底激发,就能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材中很多经典文章都很适宜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我在教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先播放邓丽君演唱的《明月几时有》,同时屏幕投影作家头像、先容写作背景,学生沉浸于优美的歌声,兴趣被激发,很快就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讲授到结尾两句,我用多媒体展示了山中月景、平原月景、海上月景、乡村月景、城市月景五幅画面,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充分体味到“千里共婵娟”的意蕴。

二、运用多媒体使教学化静为动,激发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苏霍姆林斯基以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传统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比较有限,多媒体在此则体现了高度的优越性。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氛围轻松,兴趣成了最好的老师。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留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以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完全克服了这一缺陷,能够出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像可以像动画一样播放,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制约教学论文。这样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我搜集资料制作课件《望天门山》。假如学生直接阅读,学生很难理解“天门”的形象、“开”和“回”是怎样与山水联系在一起等不足。我依据诗的内容设计出这样的情景图:两高座山犹如巨大的石门,两山夹缝中滔滔江水急流回旋,冲破山的阻隔,一泻千里;远处,红日碧水间,一叶白帆飘荡而来……运用物象直观,由文到图,由静到动,让学生理解“门”、“开”、“回”等关键词语的作用,把学生的思维带到山青水碧,红日白帆的意境中,以而恰当地理解了全诗的意境。这样,既能疑窦,又启蒙味,激发了学生们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没有这物象创设的教学情境,学生理解“门”、“开”、“回”的意境就要费课时费力气了。学生在动画的刺激下,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焕发光彩

古诗词很讲究意境及其韵味,因此,我把古诗词教学重点放在创设情景上,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真切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多媒体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感染力强的特点,能使学生拓宽视野,使课堂生动活泼,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展学生想象能力,推动教学论文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如在上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先给学生展示Flash朗读动画,图文并茂,并配有音乐伴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对月抒怀的情境。学生对中秋的月亮固然很熟悉,但并不能把月亮与人生哲理联系起来,所以我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有视觉上的感官,这对理解课文起了不小的作用;并且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学生当堂学唱,唱会了不就是把这首词背熟了吗?

四、运用多媒体寓教于乐,培养审美情趣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动听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有着丰富美学信息的学习情境中去,让学生在这里耳濡目染,主动探讨美,发现美,感受美。
学生课外阅读《敕勒歌》时,开始学生觉得这首诗平白如话,没什么意思。于是我做了这样的一个课件:一开始,在屏幕上出现一些静止的画面,分别对应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学生看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反应。这时,我启发学生: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都是什么颜色?哪些景物是这幅草原画面的主体形象?它们各占多大的比例?你以为在这些图画中还应加点什么?顿时,学生们活跃起来,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来描述他们“看”到的草原景象:在无垠的蓝天下有一片辽阔碧绿的草原,在和风吹拂下,丰茂的草木俯垂摇曳,绿波此起彼伏,正在吃草的白色羊群时隐时现。而那草原与蓝天之间镶着的紫色远山,又勾画出了天高地广的恢宏气象。接着屏幕上出现了与同学们想象一致的有关草原景色的录像,使他们真正看到了无垠的北国草原,以而共同感受到了诗的美。教师随后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想象,牛羊是这幅草原图画的主体形象,是绿色锦缎上托出的明珠,是画中的诗。美妙的是,作者不是把这个主体形象死板地画在那里,也不是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而是直到末了才时隐时现:风吹草低,现出了牛羊。言外之意,风吹草起,又隐没了牛羊。那么,草原深处还有多少牛羊,还有多少美的事物,那放牧牛羊的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是天真活泼的姑娘,还是踏着牧歌归去的小伙子?……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倘佯神游于这个广阔的审美空间,尽情地领略这首诗的神韵妙境,充分地品味这“诗中有画”的美景。
总而言之,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进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愈来愈广泛地被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它以其形象性,多样性、趣味性、直观性等特点为教学的进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远景,也在很多方面大大简化了教师的操纵难度,使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以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策略的兴起,为语文教学注人了新的活力,是当前教学革新教学论文的一种新走势。我们应该增强多媒体教学意识,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勇于实践,大胆探讨,扬长避短,善用多媒体景象语文教学,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能如虎添翼。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