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导”

更新时间:2024-02-29 点赞:23308 浏览:10605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导者,多方想法,也使学生自求得知,卒底于教师授之谓也。”显而易见,“导”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找准重、难点,精心设问,恰到好处地启发、引导,引导学生自能理解、质疑反馈、展开讨论,以达到让学生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这样就转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变“先讲后练”的被动学习为“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主动学习,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革新教学论文精神。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自悟领会,提高教学质量呢?那就得看老师的导航了。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进行预习

课前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引导自读,尝试解释字、词。
学生预习时,划出不理解的字、词,然后查字典理解词义。假如字典中的解释不十分贴切,或者与课文内容不符合时,让学生把字词放到语言环境中去理解,理解不准之处,教师再进行讲解、指导。如《黄继光》里的这个句子“假如不很快摧毁这个火力点,已经夺得的那些山头就会全部丢失”中“丢失”一词,字典里有两种解释,应选哪一种呢?学生通过自读课文里的有关句子,理解句意后,便明白“丢失”的意思是山头被敌人夺去。以而选出正确的义项。这样,不但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还提高了学生查字典的能力,并在尝试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了自学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由字面到内涵,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具体而深刻地理解词语。教师在摸准学生学习起点的基础上,还可设计成作业形式来检查孩子们的预习情况,这样,就了解了他们的课前预习效果。

二、引读,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精心设计不足,组织学生主动学习

1.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读的练习,引导学生通过读来领略课文的语言美、思想美和结构美

低段语文教学更要重视读的引导。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抑扬抑扬的范读对学生理解课文,进入文中情境至关重要。通过范读,再现当时的情景,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起学生读文的兴趣。教学时以读为主,以读促思,读中悟情,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和知识教育。如《司马光》一文的导读,教师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小孩掉进大水缸时的情景,激发读文的兴趣,然后再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将学生带入情境。导读时,捉住体现情况十分紧急的“举起”“使劲”“几下子”等词语,指导学生加重加快语气读,通过感情朗读,再现司马光临危稳定、机智、冷静救孩子的情景,使学生入情入景,在读文的同时感受到司马光的机智和勇敢。

2.让学生带着不足进入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不足,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时还应及时获取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弥补其中的误差。如教学《高大的皂荚树》一课,先读预习提示:多读几遍课文,提出不足和同学讨论。作者是怎样把皂荚树四季生长的特点和为同学提供的方便联系起来,进行观察和描写的?课文结尾一段话中的“一颗种子”指的是什么?弄清要求后,我采用小组介入式教学的策略,把全班分为四个学习小组,让孩子们自由围坐在一起进行讨论学习,记录员整理好自己的笔记。汇报交流时,要把小组学习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并且要自己设计好板书,看看哪一组最先学完,板书最完整,设计最新奇、清楚,以比赛的形式来开展学习,一石激起千层浪。话音刚落,我班学生便迅速跑到自己的小组内,认真地学习起来,开动大脑思索,各组都想获胜。因此,各小组采用不同的形式马上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有的小组传来了琅琅的读书声,有的小组传来了议论的声音,组员们各抒己见。那一刻,孩子们的学习氛围之浓厚,看到他们这股热情,我当时感到无比欣慰。孩子们那一个个小脑袋凑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没花多长时间,就把一篇长长的文章学完了。汇报交流时,孩子们踊跃参加,一支支小手端端正正地举起,一双双眼睛布满着期盼的目光,都想上台展示。有四个孩子荣幸地代表小组上黑板演示自己的板书,他们的设计也挺行的,不仅板书出了课文内容,还对课文结构和作者思想进行了挖掘和板书。我在这基础上,再组织其余小组对不完整的进行补充,发生争执的进行辩论,找出答案。孩子们对“一颗种子”的深意挖掘不深,于是,我就引导他们反复诵读最后一自然段,在读中悟出皂荚树的品质,以而领会“一颗种子”指的是什么?对排比句子进行即兴仿写,不懂的不足小组互相解决,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讨论。
这节课,我没有做任何繁琐的浅析,而把学习的主权交给学生,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课堂上形成了主动、互动的浓郁氛围,学生写得学得那样投入,真正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成功自豪感。
三、导法,正确处理“教”与“法”的双边活动,力求使课堂教学体现“教—扶—放”的全过程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要让学生达到自能读书的境界,关键在于使学生掌握学习的策略,做到老师“举一”时,能够“反三”。因此,教师的教学应在“举一”上多下工夫,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捉住那些正确、精当的关键词句进行剖析,教给学生学习策略。
在所学课文中,段落相近相似的不少,对于这类课文,可采用“举一反三”法。教学时,教师只举其中某一段讲深讲透,揭示教材规律,归纳学习策略。然后引导学生遵循这些规律,运用这些策略学习课文其余部分,以实现知识、技能和策略的迁移,培养自学能力。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可以在学生读条件问:课文写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你最喜欢哪些词句?然后重点指导春天这一段,并列表演示:
小结学习策略后,教师就“放”,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自由选择其余三段,运用同种策略,找出有关词句完成此表。填完后,课文的主要内容已跃然“板”上了。为加深理解,可组织深究: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于是,对文章的中心“小兴安岭美丽富饶”的理解水到渠成,并且还可以把文字转化为景象,动手画一画,这样就达到对课文内容的巩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在复杂多变的黄金环境中进行的。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对策,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调动课堂中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的个性行为纳入课堂教学行为,保证有效地进行教学,达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目的。
(作者单位四川省叙永县水尾镇中心校)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