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运用自制教具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更新时间:2024-03-30 点赞:29314 浏览:13340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运用自制教具进行语文教学,具有可观察,可触摸,可操纵,可表演等优点。通过自制教具,公道运用,增加了让学生体验、实际操纵的机会,克服教学上的困难,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让学生介入制作教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革新教学论文意识,而且能够使他们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以进展。
关键词:自制教具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教具,应视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定,教学中教具的公道使用,具有不可低估的特殊作用。运用自制教具进行语文教学,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也决不过期。首先自制教具具有可观察,可触摸,可操纵等优点,制作也不复杂,而且由于是教师或学生亲手制作,布满了亲切感,使用时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留意力。其次,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老师说不清、学生难理解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往往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通过自制教具,公道运用,增加了让学生体验、实际操纵的机会,克服教学上的困难,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再次,让学生介入制作教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革新教学论文意识,而且能够使他们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以进展。
下面具体谈谈我如何运用自制教具,发挥教具在课堂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作用:

一、运用自制教具,理解课文中的抽象词语。

聋校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他们喜欢直观、形象、有趣的学习内容。对于课文中的抽象词语,假如单靠下定义或以词解词,不但教师费时费力,而且学生也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并在愉悦的气氛入学习、掌握知识。通过自制教具引导学生理解抽象词语,正适合小学生喜欢直观生动的特点,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在理解聋教版第九册《保护小树苗》一课中的“果然”一词时,我出示填空题:张维和尤江想:“()?”他们来到(),看到()。我先让学生找出张维和尤江想的句子:“前不久在路旁载的小树苗会不会被狂风雨刮倒?”然后让两个学生扮演张维和尤江来到“路旁”,让学生看摆放得东倒西歪的“小树苗”,引导学生感受“果然”的意思就是张维和尤江想到的和看到的情景是一样的。这样,将教师很难用语言解释清楚的抽象的词语具体化,学生理解时就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另外,在理解“小树苗果然被风雨吹打得东倒西歪。他们一个扶,一个绑,把一棵棵小树苗都支撑好。”这个句子中的“东倒西歪、支撑”两个词语时,就运用比较的策略,让学生把教具“小树苗”摆弄成东倒西歪后,又让学生用小竹竿和绳子把小树苗绑好,这样学生通过比较,就明白了“东倒西歪”和“支撑”的意思了。这样学生就能透彻地理解抽象的难点词语,学起来就觉得轻松又愉快。

二、运用自制教具,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自制教具往往是为了解决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设计的,将抽象的化为具体的,把课文图象做成实物,看得见、摸得着,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在教学最需要教具的时候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使教师传授知识得心应手,道理讲得清,学生学得明,使学生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在教学聋教版第十四册《赵州桥》这一课时,假如单凭教师的口头讲述,决不能使学生顺利地理解课文内容。我在教学前用塑料泡沫制成了立体的赵州桥模型,桥洞有活动的圆形盖子,在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后三句先容小桥洞的作用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后三句,然后让学生观察“无小桥洞”的桥,说明它在洪水中很轻易被冲垮;接着拿走嵌在桥洞上的活动的圆形泡沫片,便是有“小桥洞”的赵州桥,再让学生观察有桥洞的赵州桥模型,由于它在大桥洞顶上还设计了四个小桥洞,洪水来时,以小桥洞流过,桥身安然无恙。而拿在教师手上的圆形泡沫片,学生一看就明白了这些是“节省的石料”。最后再引导学生读第5句:由于四个小桥洞的设计,“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整个过程采取了比较的策略,通过教具化难为易,让学生明白了设计小桥洞的道理。
在教学聋教版第七册《通阴沟》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课文的重点能理解,不被难点阻碍,我用硬纸板制作了一个圆筒,往里面塞了不少废纸,表示“阴沟”被垃圾堵住了。在教学时,你看,扮演李英的学生走过去,挽起袖子,蹲下身子,手伸进老师制作的阴沟模型里,把堵在“阴沟”里的垃圾一把一把地捞出来。她又拿了一根竹条子往阴沟模型里通,一下,两下……这样,与课文几乎完全吻合对应的动作演示后,文中的句子“李英看到后立即走了过去,挽起袖子,蹲下身子,手伸进阴沟,把堵在阴沟里的垃圾一把一把地捞出来。她又拿了一根竹条子往阴沟里通,一下,两下……”只要多读几遍,不需教师多言,课文的重点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三、运用自制教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假如单靠教师的讲解,缺乏生动直观的形象。学生只是眼观文字,看听讲解,依靠想像来理解课文内容。这样不仅阅读速度缓慢,而且熟悉也非常模糊,更谈不上理解和掌握。教师教得吃力,学生也味同嚼蜡,毫无趣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教师紧扣教学内容制作的教具,会牢牢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这不仅节约了教师用语言解释的时间,也为学生在感知、理解和记忆知识创造了条件。
在教学聋教版第九册《保护小树苗》这一课时,我制作了“小树苗”模型,插在一盆沙子上面。下面是运用教具的片断:
师:小树苗怎么样了?
师:狂风雨来啦!
师捧出自制教具,一盆沙子上插着自制的“树苗”。然后在“树苗”上下左右做刮风下雨状,接着让学生动手摆弄“树苗”。
师指着模型,问:小树苗怎么样了?
生:小树苗被风雨吹打得东倒西歪。
师:小树苗东倒西歪,张维和尤江怎么做?
师把绳子和竹竿交给扮演张维和尤江的学生,学生一个扶“树苗”,一个绑“树苗”。
师:看完表演,同学们说一说张维和尤江是怎样保护小树苗的?
生:他们一个扶,一个绑,把一棵棵小树苗都支撑好。
生:张维和尤江连忙丢下手里的棋子,找来竹竿和绳子,冒着风雨飞快地冲出院子。他们一个扶,一个绑,把一棵棵小树苗都支撑好。
当教师捧出自制教具,一盆沙子上插着自制的“树苗”时,然后在“树苗”上下左右做刮风下雨状,这生动的情景立即吸引了学生的留意力,接着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树苗”,扮演张维和尤江的学生一个扶“树苗”,一个绑“树苗”,通过摆一摆,演一演,说一说,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这种“乐趣”中,解难质疑、获取新知、积极介入的兴趣很高。因此,可以说教具的恰当使用,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运用学生制作的教具,进行语言练习。

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运用的教学。叶圣陶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中说过:“什么叫练习呢?为使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在这里,叶老道出了“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必须通过练习的基本观点。
在教学聋教版第五册《老山羊宴客》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以及这种动物喜欢吃的食品的图片或模型。上课时,我让学生戴上自己做的小猴子、至公鸡、小灰兔、小花猫、大熊猫和老山羊的头饰,同学们围成半圆而坐。当老师问同学们:“为什么谁也不吃呢?”,学生面对盘子里的实物,一下子就说出了各种动物喜欢吃什么,明白了它们不吃是由于食品放错了位置。接着老师问:“老山羊想了一个什么办法让大家高兴奋兴地吃起来?”学生们一个个站起来把食品摆到对应的动物眼前,扮演动物的学生就做出喜欢吃的表情和动作,同学们还用句式“老山羊把什么放在谁的眼前”说句子,场面十分活跃。在总结完课文的写作策略后,我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伙伴组成一组,仿照课文说一段话。学生不拘泥于文中的动物,扮演的动物有老牛、小熊、小鸭等,或当主人宴客,将“菜”摆放到“客人”眼前,或当客人围坐一桌,气氛非常热烈,学生一改平日无话可说或说得不好的情况,都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有了体验再写片断就不难了。思路来源于教材,终极又走出了教材。假如没有自制的头饰、实物模型,教师如何单凭口舌去引导学生的说写呢?
在教学聋教版第五册《美丽的画》时,我先让学生回家动手画一幅风景画,可以加上人物。学完课文后便进行了仿写。我先开展了“我会先容我的画”的说话活动,让学生仿照课文,先指图说清楚这是谁画的一幅画,画的是什么,再具体先容画上的内容。学生运用学过的策略,饶有兴趣地将自己画的画先容给同学们。结果,每位学生画的画不同,说的内容也不同,真是各有各的出色。最后我让学生把自己说的写下来,有了前面说的铺垫,写起来也就不费力了。
这种借助自制教具进行作文片断练习的做法,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为书面作文打下基础。同时,学生亲手制作教具,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实践证实,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能精心制作适合教材内容、学生特点的教具,并把握好运用的时机和限度,就能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易懂,就能让学生乐学、会学语文,还能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相应地提高教学的质量。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