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重阅读少剖析

更新时间:2024-02-15 点赞:3707 浏览:1115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对课文作过于深细浅析的弊害,实在广大语文教师大多已有深切感受,发现这正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根源。现在我们必须尽快摆脱旧有方式的束缚,树立新的、正确的语文教育教学理念,回归到“重阅读”的正道上来。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
鲁迅笔下“三味书屋”里的教书先生摇头晃脑忘我诵读书的情景历来被人取笑。但殊不知,这却是学习语文的极好策略,甚至可以说是最好策略。中国两千年的语文教育就是在琅琅的读书声进行的,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大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反传统和学西学为其核心思想,这毫无疑问的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巨大进步。但以此以后直至今天,我国传统文化总体上一直处于被国人否定的地位,其中一些优秀的、精华的部分也一并被抛弃,古代圣贤学者在学习策略方面的宝贵经验就是其中之一。
叶圣陶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曾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策略……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学生只是看看而已。这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面不偏。吟诵的时候……亲切地感受,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时至本日,“重浅析、轻吟悟”的情况教学论文依然普遍。用偏执的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来对待语文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就如同用数码的眼光看待音乐音符,用化学和物理的眼光去分解绘画,用生物解剖学的眼光打量”。
对课文作过于深细浅析的弊害,实在广大语文教师大多已有深切感受,发现这正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根源。我们的老师一上课就是没完没了的浅析讲解,告诉学生段落这样划分,段意这样总结,中心思想是“通过……体现了……抒发了……”,艺术特点一二三,等等。教学程序一套套,教学内容很充实,知识点一个不漏,老师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口干舌燥、满头大汗,而台下的学生却麻痹不仁、味同嚼蜡、昏昏欲睡,对文中体现出的语言之美、境界之美难有入心入情的感受,同时忙于记录老师的金口玉言,然后考前背会以求高分。至于课文本身到底是怎样的内容学生似乎并不关心也无暇顾及。学过的课文不少学生竟然不能流畅的朗读下来,更不用说真正理解了,岂不悲哀?
新中国成立后全面“以苏为师”,在语文教学方面照搬了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凯洛夫创立的“五环节教学法”,并逐步形成一种方式沿用至今,其要素就是我们熟知的如先容作者和时代背景、朗读课文、讲解生字新词,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法”,是典型的受西方科学主义熟悉论影响的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对课文的理性浅析和具体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练习和对学生精神的熏陶。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法”可谓毒害中国语文教育深矣!现在我们必须尽快摆脱旧有方式的束缚,树立新的、正确的语文教育教学理念,回归到“重阅读”的正道上来。
我们知道,语感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而通过听说练习是培养语感的重要策略,重视课堂上的“读”的练习更是培养语感的主渠道。
阅读的类型有多种,包括朗读、吟诵、默读、跳读、浏览等。语文教学首先夸大的应该是朗读和吟诵,和称为诵读。朗读夸大出声,相对于默读来说它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吟诵夸大要读出文章的韵味和情感,它有助于学生正确地感悟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实现读者和作者的心灵沟通与共鸣,以而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坚持以“读”为主线贯串始终,通过“读”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感情。“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首先,语文教师要作好诵读的启蒙和示范。让学生以道理上明白诵读对学好语文的重要作用,再通过示范让学生对诵读的魅力有亲身体验,点燃起通过诵读对学语文的心灵之火。这样才可能引领学生跟随老师的脚步,走上诵读之路。
其次,通过“读”让学生理解文意。叶圣陶先生曾说:“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对代表性的和难度较大的课文,老师给予一定的讲解是必要的,但通过“读”让学生理解课文更为重要也更为有效。理清课文层次结构、理解词句的深层含义,完全可以通过、也只有通过对课文的反复阅读体味才能实现,要培养学生通过“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摆脱对老师“讲”的依靠性。
再次,通过“读”让学生感受感情。文章中的情感假如靠老师“讲”出来,往往已变得索然无味了,通过反复的吟咏美读,才能真正感受到其中的奥妙,得到审美体验。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课文中的情感,在揣摩情感中反复诵读,在动情的声音中感受情感,在感受情感中动情地发声,边读边体味其境其情。同时,渲染出课堂的浓郁情感氛围,是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感世界的很好的策略。
语文教育,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精神塑造,恰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练习和养成离不开课堂上坚持一贯的“读”的练习,对学生的精神气质的养成、情感世界的构建、审美眼光的培养、完美人格的塑造,靠的也是对文章的大量的、反复的阅读。诵读,作为我国传统中极为有效的学习策略,作为中华民族学习语文的“看家本领”,我们应该继续把它发扬光大。
作者先容:陈红艳,女,河南省商丘市实验中学教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