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语文教学金钥匙

更新时间:2024-03-24 点赞:5018 浏览:1809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位多年以事语文教育的老教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希望能定一条规矩:书读不通畅,话说不流利,语文课不能及格。”我听了感受颇深。我以事语文教学已有十六年,也有这样的感受:语文教学不可忽视读。
当前的语文教学确实做着部分很荒唐的事,教师、学生都不把精力放在读书上,而放在做题上,课文本身数量有限,只能起举一反三的作用,再在有限课文中选取个别篇目编出无穷的题目来,这又成为“举三反一”了,这真是十足的舍本逐末的做法。即使有读的时候也不敢放声朗读,只是默读,所以出现了国旗下献词读不正确,诗歌朗诵没有感情,一旦开口说话,讷讷不能言的现象,每次作文绞尽脑汁,无材料可写,写出来便是病句一大堆,实在令人担忧。对语文教学而言,就应该把读放在第一位,这更是体现新课改的教学思想。

一、读的重要量

(一)多读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初中语文教材选用的都是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不仅语言文字好,而且思想内容好,教育的感化作用显而易见。“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熟读甚至成诵,可以对文字信息,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在读上下功夫,可以透彻领会文章所叙何事,所说何理,所抒何情,一定会对学生的熟悉、意志、情操等方面产生影响。
(二)多读有利于积累语言材料。在教育不发达的古代,“五岁诵六甲,七岁弄笔砚,十岁观百家”的现象不足为奇。而在教育发达的今天,有这种能力的人却未几了。这不是今人不如古人了,而是教学过程中少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强化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这个道理。中国事这样,外国也是这样,有人在国外学莎士比亚的诗,老师也是一味的读,叫学生随着读。现在,学生之所以作文空洞,语言贫乏,读得少,读得效果不好,也是重要理由之一。
(三)多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多读是进展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读,夸大的是学生的个体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熟读中加深对文章的深入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验和收获,它可以满足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需求,可以实现学生的自我激励。宋代文学家苏轼说得好:“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子知。”多读,可以使原来不理解的渐渐理解,原以为理解的,更能深入感受作者的专心,求得其精义微旨,并能灵活运用。在思索不足时,轻易联想,左右逢源。

二、读的技艺教学论文

读确实不可忽视。那怎么读,读什么?出声地读,朗读。这是首当其要的一点。文章的精华在字句之中,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你不读,这一切精华都不会自动显露出来,而只能是纸上的铅字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读,让它先在你的嘴上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的心里活起来。特别是古诗文,把它看作是古人在说话,看作是古人在借自己的嘴来表情达意。读《论语》能领会孔夫子的性情,读《孟子》能读出哲人的聪明、文章磅礴的气势,读《岳阳楼记》能发现范仲淹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读杜诗能感悟杜甫的心灵……
多读不是盲目地单一重复地读,应做到以下一些:
(一)要重视读得策略和步骤。首先弄懂每个段落的意思,理清自然段之间的联系,懂得文章表达的顺序,进一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留意读文章抓中心,还要留意领会写法。这样,才算真正读懂了一篇文章。一句话“初读文章,明要点;部分深究抓重点、解难点;整体优化懂特点”。如:读《故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文章写了“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重点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再细读课文,部分深究,明确是怎样写的。《故乡》重点写闰土和杨二嫂的不行遭遇,为了反衬中年闰土的不幸,作者先写了少年闰土的可爱,然后正面写闰土的不幸。通过探究,了解到是什么理由使闰土由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年变成一个说不出苦的“木偶人”,也明白了杨二嫂怎样由“豆腐西施”变成了“细脚伶仃的圆规”。这样还远远不够,应继续读,明白为什么这样写。此时就应明白:原来作者是要通过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描述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痛苦的根源,使熟悉由量变上升到质变。
(二)精读、浏览相结合。每篇文章都要精读,时间是不允许的。快速浏览既能增加阅读量又能拓宽视野。特别好的文章或段落就要精读研读深思,融会贯通,就像叶圣陶先生说得那样:“多揣摩、多感受,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会发现她的特性。”
(三)培养创造性读的能力,实现课外迁移。好文章有的是,教师不可能每篇都指导,这就要“授之以渔”,培养学生创造性读的能力。读的目的要明确——不在于读的文章材料本身想要告诉你什么,而在于你主要想以中索取什么。
至于读什么?作为中学生,首要的也是实际可行的就是读教材。不管是讲读课还是自读课,都要反复地读、仔细地品味,进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设置语文阅读课,读报纸、读杂志、读名人故事、读文学名著——只要有益于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书都可以读。也许有人会问说明文和议论文也出声读吗?要,一定要。假如要你向同学们先容一种学习策略。难道你说“我不会说,写好了,你们自己看吧!”假如要你发表演讲,那更不能不做到语句铿锵了。不读、不出声地读,能办得到吗?所以,学生要出声地读、朗读。
有的评论家指出,琼瑶、金庸等作家的成功,尽管因素诸多,其中之一应归功于他们厚实的文学根底。教师们谈论起某个语文成绩特别好的学生也都会说,“他们的语文素质好、功底厚、经常读一些课外书。看来,读确实重要。”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读尤其不可忽视。读不好,也就听不懂,也就不会说,更甭提写,“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如《春》。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还或多或少地沿袭逐句讲解的策略,只重视个别语段就是体现之一,这种办法最大的毛病在于学生太少运专心力。应尽量地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品味作品的原汁原味,能在课堂上听到学生琅琅地读书声。如:教学《春》,无庸教师缀言,学生在琅琅地读书声中,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春天的一幅美丽的画面——那软绵绵的草,争奇斗艳的花,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的风,细密轻盈的雨等等,自然就会感受到了春的生机和活力。
因此,呼吁广大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读——语文教学的金钥匙!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