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中情境教学法

更新时间:2024-03-19 点赞:28238 浏览:13139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要求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联系,推行新型的教育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高中语文老师如何关注学生自身,如何培养学生革新教学论文思维能力、探究式的学习能力,以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呢?我觉得采用情境教学法,就可以使这一系列不足迎刃而解,使我们的教学过程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情境教学是近几年以来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是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达到某种目标,遵照教学的需要,以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在课堂中引入或者创建一种合适的教学氛围或者场景,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和体验,让学生在情境中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以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要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一)用语言美来感染学生,引学生入境

中华文字很美,所选课文异彩纷呈。教师假如能用富有或绘声绘色的语言,巧妙地导入课题来调动学生,创造出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可以说,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如教《我有一个梦想》这一课,“鸟儿有自己的梦想——飞得更高,袋鼠有自己的梦想——跳得更远,猎豹有自己的梦想——跑得更快。人,同样也有梦想。农民的梦想是收获更多粮食,工人的梦想是生产更多产品,运动员的梦想是取得更好的成绩。那么,在四十多年前的美国,一个名叫马丁·路德·金的黑人有什么梦想呢?所有的黑人有什么梦想呢?下面就请看《我有一个梦想》。”一系列的排比句既有文采又有气势,一开始便吸引了学生入境,由此引入本课,一堂课大家兴致都很高。

(二)用新奇的不足启发学生,引学生入境。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开始活动的体现,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创建疑问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积极探讨课文,开发其思维。如在学习《雷雨》时,对于周朴园形象的理解,在学生中产生了分歧,一部分学生以为周朴园的体现体现出这个人的虚伪,是一个伪君子,而另外一部分人则以为周朴园是爱过鲁侍萍的,他对她有着着真实的情感,不能一概而论就是虚伪。对于这样的分歧,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观点或教参上的倡议展示出来或者强加给学生。而是应该引导学生探究,以文中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本所描绘的情境中,并不断地去研读、品味、探究,对开启他们的思维,养成独立思索的习惯大有裨益。

(三)用多媒体吸引学生,引学生入境

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上风,特别在创设情境这方面,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组织学生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诵。当乐声响起,感受着那美妙琵琶乐曲,仿佛走到浔阳江头,在夜色中,迎着瑟瑟的秋风,看到茫茫江水、望着水中的寒月和岸边的枫叶衰草,品味着琵琶声中流露出的伤感,学生们在动听的音乐中结合作品内容获得了难以忘怀的情感体验。

二、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通过学生朗读课文,自学进入情境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教材中很多文章朗朗上口,适于朗读,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这一特性,练习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感受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意境。篇幅较长宜片断朗读,如《威尼斯》《黄鹂》等,篇幅短宜全文诵读,如诗词与精美散文。如教学《沁园春·长沙》应指导学生通过抑扬抑扬,布满的朗读,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园,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感受“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逢勃气象,领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迈气概。古代诗词更应采用朗读教学法,让学生在朗朗吟诵中入情入境,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内容、品味语言;在朗读中享受美的熏陶,形成语感,培养想象力,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自学进入情境。

(二)通过学生表演,开创实践情境

对于课堂教学,有人比喻成是舞台演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舞台的主要演员,教师做的工作是幕后的指导和引导。因此,教师要放开手脚,给学生表演的空间和时间,全面解放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由发挥。如教《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稿单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了演讲稿写法后,自主写作,在班级开展演讲比赛,教学话剧《雷雨》《窦娥冤》可以让学生上台扮演角色,表演话剧等,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在这种教学情境下,学生积极动手动脑,以而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总之,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在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使学生感到共鸣,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润物无声。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在审美愉悦中主动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