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对接以“五个对接”推进高职教学质量提高

更新时间:2024-01-20 点赞:22340 浏览:9739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阐述高职教育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策略,以更好地为企业与行业培养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学质量“五个对接”
0450-9889(2012)10C-0073-03
高职院校是技能型人才培育的基地,它的使命是为产业与行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以推进区域经济产业化发展。随着产业集群的崛起,包括产业链的拉长与拓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联动与融合,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促使高职教育必须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根据产业与行业的需求改革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更好地为企业与行业培养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实现高职教学质量新突破的关键。

一、专业与产业对接

专业与产业对接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更是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必要条件。对高职院校来说,专业与产业对接,就是要在充分进行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做好三方面的对接:
一是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高职院校要研究本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认真梳理各环节的产业链,寻获相应的专业链,以此作为规划专业布局的前提。专业链对接地方产业链,可使专业建设和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共生共荣,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比如,汽车产业现在成为很多地方的支柱产业,汽车产业链包括汽车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维修以及其带动的相关行业。作为高职院校来说,就应开设汽车技术及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受汽车市场的影响,还应开设汽车技术服务及汽车营销专业,逐渐建立相关的专业链,为地方产业链服务。
二是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专业强则学院盛,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围绕地方经济转,高职教育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地方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对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本地区区域经济特点,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扩展专业方向,使学生做到厚基础,强能力,好就业。专业结构调整可从三个方面人手:首先,改造老专业,走内涵发展之路。笔者所在学院根据数控岗位设置调整的新要求,对原来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进行改造,设置数控方向,增设数控相关课程和实训内容,2012年该专业的毕业生一亮相,即被数控企业全部录用。其次,合并相近专业,体现一专多能、厚基础、宽口径的思路。如电子技术与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等,通过合并,形成一个专业和若干个专业方向,既可以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又有所侧重,增加了专业适应市场的弹性和张力。另外,开设新专业,适应国家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如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河池有色金属的发展的实际开设冶金技术、矿物加工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邕江大学根据南宁轻轨发展的实际开设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适应本地区产业结构的需要。通过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扩大学生的专业实际动手能力,提升高职教育的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真正做到内涵好,就业旺。
三是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对接。专业是否有生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就业率和新生报到率。因此,学院应注意把握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新增人才紧缺专业,停招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做到专业设置适应需求,特色鲜明。一方面,高职院校要通过专业数据的采集、毕业生以及招生状况的分析、用人单位意见来全面审视学校的专业现状;另一方面,要善于捕捉职业种类和内涵变化,构建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确保学生进口畅,出口旺。中国每年有近2000万辆的汽车产销量,售后市场产值超3000亿元。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这方面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据估计,广西每年对汽车维修、检测、商务、定损理赔人员的需求缺口达上万名。相对而言,广西汽车类高级技工毕业生数量不多,一些中小型修理厂抢不到毕业生。
因此,专业设置一定要尽量与当地的产业对接,专业数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只有这样,才能把专业做强、做精、做大,形成自己的品牌,才能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发挥高职院校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

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长期以来,高职教育沿用了本科院校学科型的课程体系,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操作,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企业岗位要求的需要。为解决这一突出矛盾,高职院校就必须搞好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笔者认为可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念和开发方法,结合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实际,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安排教师到生产一线实践锻炼,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熟悉生产流程,掌握人才需求标准。
二是校企业合作,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制度保障。高职院校要搭建产学结合联盟平台,逐步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提升产学合作专业覆盖率、扩大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比例和企业教师人数。同时,高职院校也应更加注重提升自身技术创新研发、人才培训功能,通过提高服务水平,吸引行业企业更深入参与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过程中,提高育人质量。
三是按职业标准确定课程内容。如笔者所在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根据外贸员职业应具备外语专业的基本技能、熟悉外贸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文化知识的要求,分别开设英语听、说、读、写、译课程,开设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市场营销和商务英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英美文学史及选读、西方经济学等课程。提高该专业学生国际商务应用水平,每年通过职业资格考试率大幅度提高。
三、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上还存在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只有理论过程,无生产过程。第二,一般教师只懂理论,无操作能力和经验;实训教师会操作,但不善于表述理论知识,职业教育提倡“双师型”教师,但真正具备条件的教师不多。第三,实验、实训设备严重不足,按部就班的课堂式教学占主导地位。第四,多数专业第三年的毕业实习实际上是就业,不是真正的教学,更不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就是要理论教学与操作训练交替进行,形成在学中练,练中学,以练为主,以学促练的培养模式。特别是操作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大量的实际操作训练,一个合格的数控车工没有若干年时间是练不出来的,其实,在实践中学比在课堂上学更能掌握技能。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在学习月饼生产技术时,就按月饼生产过程和料、压制、印模、烘考、包装的五个程序,分别在五个车间进行真实产品生产,反复操练,到月饼生产出来的时候,学生自己也就掌握了月饼的实际生产技术,学到了真本事。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应做到:学院既是大学,又是企业;教师既是教授,又是师傅;学生既是学员,又是员工;教室既是教室,又是车间,成果既是作业,又是任务。因此,高职院校要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中,可从如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高职院校必须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建立紧密联系,才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高职院校可以为企业“量身”职业教育产品;企业可以给高职院校提供资金支持、场地支持、技术支持、人员支持等,以多种形式加强校企合作。其中,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是很好的“工学结合”途径,但由于校外实训基地普遍存在建设难度大、教学内容与过程校方不易控制等问题,校内实训基地就尤为重要。校内实训基地可以由政府与学校、企业与学校或校际合作建设,使其具备工业化生产与实训教学双重功能,既能为企业做“订单式”培训,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全真环境下实习,感受实际工作环境,熟悉实际生产流程,通过产教合一,带动教学方式、生产方式和培养模式的集成创新,实现教学方式与生产方式的无缝对接,教育和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以保持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二是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完善“工学结合”。对于就业岗位群工作环境条件要求极高,实习成本极高,仪器设备昂贵,设备更新换代速度极快或其他不允许、不便于接受学生实习、实训的工作岗位的专业而言,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是不现实的。因此,应充分利用根据工作岗位群实用技能开发的模拟仿真软件进行教学,建立数控仿真实训室、财务仿真实训室、冶金仿真实训室,使学生直观地、低成本地、“真实”地体验生产环境,完整地、清晰地了解生产流程、各个岗位的任务要求、考评和奖惩制度,实现教学与岗位的无缝对接。

四、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书主要反映学生在教育机构学习的经历,是科学、文化、理论知识受教育程度的证明。职业资格证书反映了劳动者为适应特定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能力。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就是要把职业资格证放到与同等的地位。从现在的情况看,对于,学校、社会都重视,但对于职业资格证,整个社会都重视不够。建立健全“双证书”制度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首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纳入正常的教学轨道,逐步取消突击补课和考前培训的临时性做法。为此,需做到如下四点:
一是将岗位资质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例如,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改造成以“培养汽车医生”为目标的课程;引入上海通用汽车的“A1发动机机械”等9门ASEP项目课程,并融入汽车机电维修、服务顾问等岗位技术标准,建设一批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精品课程,培养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二是将人才认证标准引入相关专业的毕业考核,让学生在取得高职书的同时,又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推行“多证书”制度,将是否获取本专业上岗证书、专业高级工证等岗位资格证书作为毕业的重要标准。
三是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四个中心”。高职院校要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真正把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中心、劳动力素质提高的培训中心、区域经济科技开发中心和职业资格技能的鉴定中心。
四是将大力推进“订单”培养。近年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东风柳汽、中钢集团、河池车辆厂、广东美的集团、桂林福达汽车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合作,开办订单班26个,实行校企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学院发展呈现了良好的势头。

五、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职业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素养的训练,使其满足某种职业岗位的条件需求。终身学习是指每个人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就是俗语讲的“活到老学到老”。笔者认为,要做到三个关注:
一是关注高职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前,提及高职教育,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一技在手”。现在,提及高职教育,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有了这样的观念与视角: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仅有一技之长而不能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也终将会被社会淘汰。职业教育就是为了满足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工作岗位上的人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的需要。
二是关注高职毕业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职业变化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我们时刻关注授课内容的更新,贴近社会的前沿,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过去,高职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的程度一般是“学会、够用”,但现在已经远远不够,应该是“厚基础、宽口径”,需要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三是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职院校在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将“被动”学习逐步引导至“主动”学习,培养学生会做人、会办事、会共事、会生存,培养他们“团队合作意识强”,有经济头脑,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